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思维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家们试图弄清的一个重要课题。自从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诞生以来,许多学者试图阐释理解沃尔夫理论,并用其指导其他更为具体的语言学研究。本文在在前人对沃尔夫理论阐释的基础上,表达了作者对语言相对论的理解,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着重研究了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反事实表达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一个试验分析了问题背后的原因。希望借此试验发现,对二语习得和教学方式提出宝贵的意见。
在沃尔夫理论诞生之前,人们认为语言和世界万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唯一的。沃尔夫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固有观念,他认为不同语言群体在思维中对这个世界的映射也是不同的。简言之,语言与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沃尔夫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语言对思维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沃尔夫理论被分为“强式”假说和“弱式”假说。“强式”假说又被称作语言决定论,是较为极端的理解,认为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
本文主要选取对沃尔夫理论和反事实思维研究有突出贡献的三位学者,对他们的见解进行回顾及评价。第一位是语言学家罗伯特·开普勒,在著作《文化思维模式》中,他用简单的涂鸦图画归纳总结了5个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作者认为,他显示了一种极强的种族中心观。他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作为中心,把他们所认为的语言规则作为衡量标准,从其他语言群体所犯的“错误”中简单归纳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之后,开普勒又撰写了《事实与反事实——汉语写作研究》。他认为,中国人没有反事实思维能力,因为汉语中没有和英语中相同的反事实表达。然而,作者认为他的实验漏洞百出,逻辑错误。他的两部作品虽然有影响力,但都是对沃尔夫理论狭隘的理解,过分夸大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同样对卡普勒存有异议的学者克里斯多夫·科沃,通过对台湾大学学生多次修改的手稿以及一场英语辩论的文稿分析中,得出结论,中国学生并非没有反事实思维,他们通过上下文,行文思路等别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反事实思维。科沃认为,沃尔夫与开普勒不同,他没有种族中心主义的观点,他把别的语言群体当做对英语为母语群体的一种补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除了上述两位学者之外,作者还引用了认知语言学家福柯尼尔和特纳儿的理论来佐证中国人是有反事实思维能力的。这两位学者认为,反事实思维是人类思维中非常常见及普遍的一种方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方式。
与上述学者不同的是,本文作者重点研究了中国学生在二语习得中碰到的问题。虽然中国学生有反事实思维的能力,但却在反事实表达上却频频犯错,学生究竟碰到了什么具体的问题,以及这背后的原因是二语习得领域中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为此,作者对20名高三学生进行了一个小试验。作者要求他们对5幅能够触发反事实思维的图片进行英语写作。在完成此项任务后,作者又对其中5名试验者进行了采访。通过对学生写作数据的分析,作者将学生所写反事实句子分为5类。从对这5类句子的分析中,作者发现,学生不仅仅容易犯各种语法错误,还有着排斥、逃避使用正确反事实表达的心理。结合数据分析和采访,作者认为,一方面,中国学生对各种类型的反事实表达的接触练习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几个局限的话题内,无法达到对此类语法现象的熟练和得心应手。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汉语和英语间的差异,因此容易将汉语直接翻译到英语,并使用了错误的句子结构和语法。另外,汉语写作习惯与英语写作习惯不同,汉语作者通常通过上下文来表达意思,将理解意思的责任交给读者,而英语中作者则通过特有语法来直接表达。
本文作者更从上述试验结论中,提出了教学改进意见。试验数据和结论让作者更为肯定,语言、思维和文化三者息息相关,互相作用,而并非某一方绝对制约另一方。在二语学习和教学中,我们该把三者融为一体,绝不孤立地进行语言训练。只有以此为根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最终促进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