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关个体不良行为的研究出现两大趋势。一是注重个体不良行为的丛生性(clustering),研究者根据不良行为的某一属性或发展机制将诸多不良行为整合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少数行为,外部问题行为与内部问题行为的划分就是其中的一种。在有关外部问题行为的进一步研究中,同样出现了许多分类,其中Frick等的四行为分类法具有更好的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二是注重不良行为的不同发展机制,在长期追踪研究的大量事实基础上,Moffitt对反社会行为进行了毕生持续性反社会行为和限于青少年期的反社会行为两种类型的划分,他认为这两种行为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和发展上的异质性。出现这两种研究的大趋势不是偶然的,它们是在大量已有研究的科学结论和新理论的指导下日渐凸现出来的。发展情境论、心理生物学发展系统观和发展分类学理论等新出现的发展理论为新趋势的成型和具体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在新的理论框架下,研究青少年早期的外部问题行为发展特点,并考察是否存在后期起始的外部问题行为(即限于青少年期的外部问题行为);通过追踪研究设计考察同伴拒绝与此阶段个体外部问题行为的相互关系。本研究采用修订的群组化的儿童行为问卷(the Clustering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CCBCL)的外部问题行为部分,通过问卷法对529名城市和农村的初一学生进行多主体报告法(教师报告、自我报告和同伴评定)收集数据,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教师评定、自我报告和同伴评定三种方法均可以有效地测量外部问题行为。在青少年追踪研究设计中,相比于自我报告和教师评定,同伴评定可以更加有效地测评青少年的不同外部问题行为和其发展性特点。2.四种行为总体上的检出率很高。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他们所表现出的外部问题行为更多是隐蔽性的和非破坏性的,男生表现出外部问题行为的人数更多。检出的城市市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外部问题行为人数比例由多到少均分别为对抗、名誉侵害、攻击和财物损害。3.四种外部问题行为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比第一次施测时有所增加,其中男生的破坏性外部问题行为的增加幅度大于女生的增加幅度,女生非破坏性外部问题行为的增加幅度大于男生的增加幅度。破坏性外部问题行为的增长幅度由高到低为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城市市区,非破坏性外部问题行为的增长幅度由高到低为城乡结合部和城市,而农村学生的非破坏性行为表现出大幅度的下降趋势。4.同一次施测中,四种外部问题行为均与同伴拒绝显著正相关。第一次施测时,攻击在同伴接纳上的主效应不显著,在同伴拒绝上的主效应显著;其他三种外部问题行为在同伴拒绝和同伴接纳上的主效应均显著。第二次施测时,四种行为在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上的主效应均显著。5.两次施测中,总体外部问题行为能够显著预测所对应的同伴拒绝水平。前测中的四种外部问题行为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后测中的四种外部问题行为;前测中的同伴拒绝水平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后测中的同伴拒绝水平。但是,前测中的四种外部问题行为不能各自很好的正向预测后测中的同伴拒绝水平;前测中的同伴拒绝水平也不能各自很好的正向预测后测中的四种外部问题行为。6.本研究检出了一定数量的后期起始外部问题行为的青少年;后期起始外部问题行为个体存在性别差异和地域差异。7.初一学生后期起始的攻击、对抗、财物损害和名誉侵害与同伴拒绝均显著正相关。后期起始的外部问题行为同样能够预测对应的同伴拒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