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逐渐在文化输出市场占领重要的位置;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推力。随之,影视翻译尤其是其中的字幕翻译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焦点之一。然而,较之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译界相关研究略显单薄。另一方面,字幕翻译质量良莠不齐,与字幕翻译者不无关系。因此,对字幕翻译的探讨,尤其是对其译者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框架下,研究了译者在字幕翻译中主体性的发挥和体现,以进一步加强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本文以电影《英雄》为案例,采用了理论和例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什么是字幕翻译中的生态环境,如何从适应和选择的角度阐释字幕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译者在译前翻译对象选择中是如何体现其主体性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进行了哪些适应和选择,又是怎样适应和选择的;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存在怎样的关系。
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字幕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剧本、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剧本作家、观众、导演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此外,由于字幕翻译本身的特殊性,字幕翻译生态环境还包括影视画面,演员的语言风格、情绪,字幕翻译的技术制约等等。字幕译者是翻译过程中唯一的翻译主体,引导整个翻译过程的进行。译者在字幕翻译中的主体性表现为译者对字幕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目的是最终实现“译有所为”;(2)研究表明译者对翻译对象--《英雄》的选择是译者对自身能力以及内、外需求适应的结果;(3)译者在字幕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可以从句法、词汇、文化三个层面考察。句法层面的选择包括短语替代句子、被动替代主动、句子话语省略、省略句的使用以及长句的压缩性意译;在词汇层面,译者选择了浓缩、泛化、替代、增译等策略;在文化层面译者进行了压缩性意译、替代、浓缩以及直译的策略选择。作者指出在电影《英雄》中,译者的这些选择主要适应了字幕翻译的技术制约因素、字幕语言的特殊性、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及导演的要求等。译者的适应和选择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译者适应是为了优化选择,而选择是为了提高译者和译文在字幕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度。
本研究希望对字幕翻译学习者有所启发,希望他们在字幕翻译实践中要有意识地作出正确的选择去适应相关的因素,以提高字幕翻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