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转换与文化重构——《沧浪诗话》在英语世界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001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沧浪诗话》作为南宋时期最为重要的诗歌批评著作之一,中国现代学者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十余部专著和数百篇论文。不过这些成果罕有论及《沧浪诗话》在英语世界是如何被文化重构的,而这对于在更为宽广的世界文化语境中重新理解《沧浪诗话》的价值意义显然是不可或缺的。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沧浪诗话》首次被翻译成英文,与艾略特和庞德等人的作品一起发表在当时最为权威的文艺刊物之一《日晷》上面。此后,经过数代学者特别是华裔学者持续不断的努力,《沧浪诗话》在英语世界经历了一番与其在中国本土颇为不同的建构历程,甚至被《哥伦比亚中国文学选集简编》确立为三部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理论著作。由此引发的思考有:《沧浪诗话》为何会以这种样态面貌在英语世界旅行、它又是怎样被异质文化重新建构的、这种建构与中国本土有哪些差异、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等等。鉴于目前尚无人全面地清理过这些问题,本文即尝试对之作出一定的思考。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关注的是文化重构路径也即翻译问题:首先,《沧浪诗话》的初次英译是在斯宾迦的“强烈需求”下完成的;其次,作为一名德国诗人,斯蒂凡·许纳之所以会用英语来翻译《沧浪诗话》,与他的老师德邦对他的影响有关;再次,由于德语译本和对意识形态色彩拒绝的双重作用,《沧浪诗话》的首次英语全译者才会选择胡才甫的《沧浪诗话笺注》本而非在大陆学界更受推崇的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本来作为翻译底本。第二章探讨的是以华裔学者为代表的文化重构主体问题:刘若愚在当时近乎空白的文化情境下选择“异化式”的策略取向,目的在于试图通过翻译阐释来促进《沧浪诗话》在异域的“新生”;欧阳帧以西方文论为参照,发现了《沧浪诗话》中“味”诗学的独特价值;林理彰作为英语世界《沧浪诗话》方面最为权威的学者,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他二元对立的写作策略和对历史生成的追问视角对于深入理解《沧浪诗话》都提供了较好的启示。  第三章描述了跨文化重构的策略,即英语世界对于《沧浪诗话》的意义阐释空间是如何进行新型开拓的:在《沧浪诗话》讨论问题的语境方面,英国学者雅各·艾萨克斯认为严羽针对的问题不仅仅是南宋末期的中国文体,同样也是二十世纪初的英国诗界;在思想渊源方面,异域学者提出严羽并非是像中国本土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主要是受禅宗影响,而是更多地受到了理学的辐射;在文本解读方面,与中国本土将之“体系化”的努力不同,英语世界认为《沧浪诗话》在立论动因、言说策略和批评后效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缝隙,因而很难用“体系”论来对之概括。第四章则解析出英语世界的学者对于《沧浪诗话》的定位,既考虑到了《沧浪诗话》与西方直觉说、象征主义等理论之间的共通性,也考虑到了《沧浪诗话》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回响”。由此可以发现,他们对于《沧浪诗话》的评判标准,不再只是局限于这部著作在中国明清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效力,而是这部著作能否与其他文化的文学理论进行对话与融通、是否能够对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否能够为未来文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一种思想资源等等。这种标准的变化,恰恰也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于《沧浪诗话》的价值定位,与中国本土的判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他文献
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边缘,阿尔泰山东南麓,西邻富蕴县,南连昌吉州奇台县,东北同蒙古国接壤,距首府乌鲁木齐530公里,县辖五乡两镇,总人口6.3万人,总面积1.57万
学位
爱上摄影源自兴趣。从战士到军校,在不断地追求和参悟的过程中,我对新闻摄影艺术兴趣愈加浓厚。初上军校时的一张《雪中纠察》新闻照片发表在《边防战士报》上,以此正式敲开
朱翌是南北宋之际一位极普通的士人,早年经历靖康之变,后任朝中馆阁微官,中年因忤秦桧被贬韶州十四年,晚年卜居鄞县。身为一名小官员,在徽宗朝和高宗朝的政治大变革下,朱翌难以在政
作为中国文章学范本的《史记》在各个主要时期与文章学发生关系的焦点并不一致,这是《史记》接受史上一条重要而易被忽略的线索。本论文将中国文章学进行分段考辨,再以具体的文
物理是一门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的学科,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物理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为学生列举生活中典型鲜活的事例。贴切恰当的事例可
随着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推进,煤炭行业已进入一个关键发展期,但能否很好地利用新机遇去迎接新挑战,更好地在当前形势下研究并强化会计监督弱化问题,无疑是当前煤矿企业规
近年来,在全球化经济的带动下,中国石材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石材工业迅猛发展壮大,步人世界石材第一生产大国之列.2009年,尽管全世界都遭遇了金融危机,但中国石材贸易
关于戴望舒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抒情色彩浓厚的诗歌,反而对主知诗的关注度不够。本文旨在发掘1933-1938之间戴望舒诗歌中的知性因素。首先从知性色彩的诗歌文本入手分析诗人
本文主要分析汉语口语中话语标记的分布规律和功能类型,研究结合汉语口语语料,对话语标记的界定、分布和功能等进行重新思考,其中对话语标记的分布和功能的分析是全文的重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