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人居环境中,蚊虫通常选择室外积水作为产卵地,生长直至羽化成蚊。开放的污水处理系统则为蚊幼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水域环境,成为一种重要的蚊虫孳生地。这可能会引起某些依靠蚊虫传播的疾病爆发的风险。然而,传统的环境工程中对污水处理的评估主要着眼于出水水质和运行工况,而对其处理工程中伴生的生态风险很少涉及,对不同处理单元中的蚊虫产卵和蚊幼生长情况也鲜有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河道水环境修复与蚊虫孳生关系及协调性研究》(51278192)和普陀区层次人才项目《城市水体环境修复与次生灾害控制关键技术和集成设备》,开展了为期18个月的探索研究。该研究立足于对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所产生的蚊害的调查评估,对处理设施中不同水质、水环境对蚊幼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探索气象条件影响下的对蚊虫孳生的时空动力学。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污水处理设施则为淡色库蚊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2)蚊虫孳生有明显的春生、夏伏、秋回、冬息的季节性特点,7、8月份优势物种为白纹伊蚊,其余时间优势物种为淡色库蚊;(3)成蚊和蚊幼的孳生数量上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但蚊种上有差异性;(4)氮磷有机质含量高的受污染水体有利于淡色库蚊蚊幼孳生;(5)浮萍、满江红的生长通常不利于蚊幼的孳生;(6)捕食性动物对蚊虫孳生控制效果显著,但污水环境不利于捕食蚊虫的动物生存;(7)低温和高温都是蚊幼繁殖的限制因素,其中高温造成的影响更为明显;(8)阴雨天气有利于蚊虫的孳生,但是连续降雨、暴雨不利于蚊幼的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