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肿瘤性疾病,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联合化疗。其中蒽环类药物(Anthracycline Drugs,ATC)作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细胞毒性药物,在各种化疗方案中必不可少。但其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尤其迟发性心脏损伤,不仅限制了临床的使用,而且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本研究通过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前、累积剂量0-50mg/m2、50-165mg/m2、165-330mg/m2、大于330mg/m2时进行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s LVEF或心肌做功指数Myocardial Performance Index MPI又称Tei指数)及生化指标(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 CK、肌酸激酶同工酶杂化型Creatine Kinase-MB CK-MB、心肌肌钙蛋白I Cardiac troponin I cTnI)监测,分析探讨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与心脏损伤的相关性,期望通过简便、敏感的临床检测方法,寻找早期发现心脏损伤的线索,及时干预,减轻心脏损伤,提高患儿长期无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的儿童,自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于大连市儿童医院血液病房住院的初发急性白血病儿童,共35例,男25例,女10例,男女比例2.5: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2例,急性髄系白血病3例,年龄0岁-18岁,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儿童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确诊前未患心脏相关疾病,确诊后系统规范化应用蒽环类药物,用药前未使用过心脏损害药物的患儿。排除以下儿童,患有先天性心脏疾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瓣膜疾病等,既往患后天性心脏疾病包括高血压、各种类型心肌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及心肌损害、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包疾病、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等,确诊21-三体综合征等遗传代谢疾病的患儿。对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前、累积剂量0-50mg/m2、50-165mg/m2、165-330mg/m2、大于330mg/m2时,进行体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生化指标变化的综合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中于我院确诊并系统规范化治疗的35例急性白血病儿童,有17例患儿体表心电图出现异常,发病率48.57%,其中1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儿童,同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或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杂化型(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均未见明显异常。2.蒽环类药物用药前后及不同累积剂量时,心电图总体异常率比较:35例中有17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体表心电图出现异常,主要为ST段改变、T波改变、ST-T改变、节律异常及心率异常,未见PR间期延长、QRS波低电压及QT间期延长等异常。3.蒽环类药物用药前后及不同累积剂量时,对ST段改变、T波改变及ST-T改变分别进行比较:①35例急性白血病儿童中17例出现心电图异常,心电图改变中以ST段改变、T波改变及ST-T改变发生率最高,随着累积剂量增加异常率增加;②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165-330mg/m2时与累积剂量0-50mg/m2时,ST段改变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可能ST段改变不能作为单独指标,需与其它指标联合。4.蒽环类药物不同累积剂量范围内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分别对比不同累积剂量下,相同范围内的心电图ST段改变、T波改变及ST-T改变,三者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任何一种单独形式的心电图改变无特异性。5.同时观察到以下内容①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50-165mg/m2时,体表心电图可见单发房性早搏1例,未见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②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达0-50mg/m2后,体表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动过缓伴ST-T改变1例,累积剂量增加后未见明显窦性心动过缓;③我们还检验了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结果均正常,但心电图发生ST段改变、T波改变或ST-T改变。结论:①儿童急性白血病使用蒽环类药物后引起心脏损伤,随累积剂量增加,心脏改变异常率增加;②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损伤,体表心电图较早出现改变,是临床监测心脏损伤的敏感、方便的指标;③蒽环类药物应用后引起心电图异常,常见的是ST段改变、T波改变及ST-T改变,心律失常少见;④蒽环类药物治疗期间,一旦发现体表心电图异常,则立即临床干预,可有效防止心脏损伤的进展;⑤B型钠尿肽与体表心电图作为评价蒽环类药物对心脏损伤的早期指标,哪一种更能早期预测心脏损伤,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