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扩频技术及其在测控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cxy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沌现象是在非线性动态系统中出现的一种确定性的、类似随机的过程,这种过程非周期、是一种貌似无规则的运动,不收敛但有界,且对初始值具有极其敏感的依赖性,这些独特的性质使得混沌在保密通信、扩频通信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测控领域,利用扩频原理的伪码测控技术已获得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扩频测控,使用的伪码主要是m序列、Gold序列,或由这两种序列组合而成的复合序列。在一些领域,测控必须保证安全和保密,而m序列或Gold序列由于其复杂度低,不能满足测控的安全保密性要求,因此寻找非线性高复杂度的伪码进行测控,就成为测控领域的一项新课题。随着混沌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混沌信号或由量化而成的混沌序列由于具有良好的类噪声、非周期、非线性等特点,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利用混沌码进行扩频伪码测控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其研究具有非常普遍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混沌的基本理论,包括混沌的定义、性质,重点介绍了混沌在测控通信中的应用情况。接着介绍了Chebyshev、Tent、Logistic和改进型Logistic四种基本的混沌映射,分析了四种典型的混沌序列的统计特性,对其自相关、互相关性能分别进行了仿真,讨论了四种混沌映射的初始值和分形参数的选择问题。研究了混沌序列的量化方法,并从平衡性、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等方面对混沌序列进行优选,给出了优选的流程和方法。研究了混沌扩频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根据混沌扩频的原理,搭建Simulink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比较了混沌扩频通信系统在高斯白噪声干扰、单频干扰、低频脉冲干扰、部分频段干扰、多址干扰下的误码性能,并与传统的Gold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之间的误码性能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混沌扩频通信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研究了混沌扩频Rake接收技术,通过对现有的计算多用户混沌扩频Rake接收误码率方法的分析,推导出一种新的误码率计算方法,将误码率公式以能量分布、多径数目、用户数和混沌序列平均功率的形式给出,然后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正确性。最后介绍了伪码测距的基本原理及两种测距方法,同时重点介绍并研究了差分混沌键控系统及混沌自同步方案。根据伪码测距的原理,利用现有的扩频技术、同步技术并结合混沌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混沌测距方案,即基于匹配滤波的混沌测距方案和基于DCSK的混沌测距方案。对这两种测距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阐述,并对其工作流程和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这两种混沌测距方案可行。
其他文献
学位
中国制冷学会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冷链技术标准将在今年完成.rn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严禁“棉被车”运送猪肉和奶制品等,进一步拓展了冷链物流的市场空间.
郭胜利报道 近日,河南省总工会命名一批河南省示范性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河南江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祝红军技术创新示范工作室榜上有名,这是江河纸业首个获得省级荣誉的
期刊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是一种多载波传输技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和抗衰落特性,因此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前OFDM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IEEE802.lla、HiperLAN/2和MMAC等
随着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电力技术、电机控制理论的迅速发展,永磁同步电动机因其优良的性能和多样的结构,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航空航天和国防等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因而,对永磁同步电动机调速控制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专用电机控制芯片STM32为控制器,其内核为Cortex-M3,采用矢量控制型的变频调速装置,实现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调速控制。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给出了青藏高原结构变形的动力学模型及其数值模拟 .模型采用了热传导、弹塑性和大变形的理论 ,利用数值方法给出了从距今 70Ma(百万年 )到现今各个历史阶段的温度场、位移场
为满足市场需要,欧盟国家各大汽车制造商所开发的新一代轻型商用车,大都采用多种总质量等级、轴距、车顶高度、发动机功率、变速器的方法来扩大型谱系列.例如,同一品牌下的奔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识别距离远、穿透能力强、多物体识别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产品服务、证件防伪等领域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作为一项不断成熟的技术被包含进新兴的的无线宽带标准,成为现代无线通信系统标准中的关键技术,如长期演进(LTE)项目。一般地,发送端或接收端配置的天
P2P技术打破传统C/S模式的限制,成为互联网新时代的主流技术之一。越来越多的人们享受着P2P技术带来的便利,而与此同时,新的P2P应用还在不断涌现。然而,伴随着P2P技术的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