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国土广袤、耕地较少、人均耕地占有量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土地的空间需求量会水涨船高,这势必会通过挤压耕地的数量来实现;再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推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粮食需求总量也会随之增加,稳产高产的需要会进一步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压力。所以,我国制订了保护耕地数量和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双管齐下”的耕地保护政策。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以土地整治工程为基础,通过土地平整、土壤培肥、灌溉设施规划等一系列工程措施,达到耕地水源充足、土地连片、肥力较高、排灌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抗灾力强、生态良好的标准,实现耕地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质量目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农业向精细化、集约化、规模化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客观、系统地安排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高标准建设时序对于产业升级、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时空配置和建设模式的研究要统筹自然条件、基础条件和区域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综合客观评价耕地质量为切入点,构建决策模型,并以山西省稷山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安排为实例进行研究。根据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定义,选取影响高标准农田质量的土壤肥力、灌溉条件、耕作条件、区位条件和政策条件等5个方面的15个因素(包括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地下水位、水源距离、水渠辐射距离、耕地坡度、有效土层厚度、集中连片程度、交通通达度、耕地到城镇距离、耕地到居民点距离、机械化程度和现代农业规划区),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各因素指标标准化处理,并赋值在矢量图层;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建设时序的决策模型并以此计算各因素的权重,最后经过加权得分确定时序安排。根据加权得分结果在矢量图层的体现,将稷山县耕地按照时序先后以此划分为优先建设区、规划建设区、远期规划区、后备建设区和退耕区等5个区域。并得出耕作条件和灌溉条件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确定的影响较大。然后,选取耕地的坡度、集中连片程度、田块形状指数、灌排沟渠联通状况、田间道路通达度和产权明晰状6个指标,针对各区域的情况进行整治模式的研究,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将各指标赋值在矢量图层的分区结果中,并运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法)对指标的优劣性进行分析,指出各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整治规程中,各区域都应重视灌排沟渠的联通性、田间道路的通达度和耕地分布的集中连片性这3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