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将“科学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其主线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大变革,随之以往的国际分工模式、全球贸易体系、政策目标倾向、生产制造方式已发生全面调整。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到增速减缓的时期,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资源紧缺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已经成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新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关键抉择。流通产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载体,具有多元化、覆盖面广、关联性强等特点,其发展方式转变在诱导投资、促进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现阶段,从理论角度看,关于流通产业及其发展方式的研究存在内涵界定不清、研究视角单一及流通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现有研究成果不能为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支撑;从现实角度看,我国流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突显出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发展方式粗放、流通效率不高、流通企业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流通产业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研究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流通产业为研究对象,将研究范围界定在商品流通的范畴,以发展方式转变为切入点,结合理论演绎、模型构建、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在明确界定流通产业及发展方式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国内外比较分析基础上,对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性测度、内容体系构建、影响因素分析等做了全面阐释。最后,提出了关于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首先,论文从结构主义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两个角度入手,证实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分析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发达国家发展方式演变的特征,为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借鉴和思路。针对我国目前农产品流通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流通模式后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适合于“东亚流通模式”,但根据我国国情,也应分地区、分阶段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模式。其次,论文在理论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阶段性测度。综合测度结果显示:2005年以前,由于要素投入效率低下、流通体制不完善等原因,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不明显。2006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流通产业发展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但是,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分结果,表明现阶段流通产业发展方式在转变的过程当中,还存在诸多实质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流通成本和流通速度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总体趋势表现平稳,人力资本和流通经济效益的提高等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流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及流通成本过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进而说明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再次,论文结合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链整合的机理,说明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论文依据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原则,在对流通观念、流通功能、流通模式、流通产业结构、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内外贸流通一体化、流通政策和流通效率八个方面全方位考察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体系。最后,从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流通产业融合与创新、人力资本投入及流通产业进入退出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规范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为相关部门的具体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政策依据。本文依据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流通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对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做了深入分析,创新之处在于: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内容体系的构建、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这些创新能够为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