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给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员工制造了很多“磨洋工”的机会。针对于此,研究者提出了非工作网络行为的概念。非工作网络行为(cyberloafingbehavior)是指员工在工作期间因非工作需要或私人目的而进行与工作无关的网络行为(Lim,2002),如网上购物、在线聊天、炒股、收发私人电子邮件等。 本研究从自我控制的视角研究员工在工作场合的非工作网络行为,并将非工作网络行为视为一种与工作相对立的、带有诱惑性质的反生产行为。员工一天的工作成果不易被觉察到,而上网聊天、玩游戏、炒股等会带来即时的愉悦感和回报。在此过程中,个体需要执行自我控制才能将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工作上。以往研究认为,存在两种性质的自我控制:能量自我控制和特质自我控制。前者以自我损耗理论为代表,认为自制力是一种心理能量或资源;后者以延迟满足理论为代表,认为自制力是一种稳定的能力,类似于人格特质。本研究同时将自我损耗(ego-depletion)和特质自控(traitself-control)纳入研究框架中去,考查它们与非工作网络行为的关系。具体研究包括以下两个子研究: 研究一是自我损耗问卷的编制和非工作网络行为问卷的修订。通过文献阅读,总结了工作环境中导致自我损耗效应的各种因素,并以此编制了问卷题目。在综合国内外问卷的基础上修订了非工作网络行为问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结果表明两问卷达到测量学的各种标准,可作为本研究使用。其中,自我损耗问卷共12个题目,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为0.747;非工作网络行为问卷共17个题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6。 研究二探讨了自我损耗和特质自控与非工作网络行为之间的关系。共341名企业员工参与了本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损耗与特质自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自我控制与非工作网络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之后,两者相关仍然显著;自我损耗与非工作网络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自我损耗在自我控制与非工作网络行为之间没有调节作用。 最后,从问卷编制、研究方法、被试选取和自我损耗理论等方面阐述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并讨论了本研究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