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的连铸过程异常在线检测方法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tian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拉速连铸技术发展过程中,高的通钢量造成结晶器热负荷显著增加,高负荷浇铸引发的鼓肚、纵裂和漏钢等各类缺陷和异常层出不穷,成为影响连铸顺行和铸坯质量的瓶颈性因素。高效连铸技术的发展和高品质铸坯的需求,对铸坯质量和过程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检测技术和集成装备。随着连铸的系统结构、仪器仪表和数据体量的快速增加,沿用传统方法监测生产过程已变得愈发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入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数据价值挖掘方法,为掌控复杂的连铸过程寻找适宜的应对策略和手段。本文以连铸生产过程的典型缺陷和异常为对象,综合运用降维、分类与聚类等机器学习方法,重点围绕鼓肚、纵裂和黏结漏钢的检测和预报方法进行研究,探索和构架针对特定异常的算法组合与实现方法,为提升连铸过程监控的智能化水平提供支持和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连铸坯鼓肚定位和变形量预测方法研究。运用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方法对结晶器液位信号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和特征进行解析,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液位信号分解结果及希尔伯特时频谱特征的差异。鼓肚发生时,液位信号波动分量的变化幅度是正常工况的5~6倍,希尔伯特幅值谱、能量谱和边际谱数值是正常工况的3~10倍。以此为基础,通过提取和匹配希尔伯特边际谱峰值频率、拉速和辊间距的对应关系,确定鼓肚的发生频率,同时利用分离出的鼓肚液位分量及其波动幅度,依据结晶器内液位波动的体积与液芯内腔容积变化的等量关系预测变形量,提出了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铸坯鼓肚定位及变形量预测方法。通过对生产中多个鼓肚实例进行预测,鼓肚的发生频率在0.043 Hz~0.056 Hz,鼓肚液位分量的波动幅度为3.21 mm~5.85 mm,变形量在0.123 mm~0.201 mm,鼓肚变形随铸坯宽度和拉速的增加呈增大趋势。(2)连铸坯表面纵裂纹预测方法研究。针对表面纵裂纹形成与扩展过程中的一维传播特性,梳理和提取了描述纵裂纹温度“下降-回升”变化趋势的17个相关特征,利用主元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将特征降至6维,去除特征间的冗余信息,压缩纵裂纹检测模型的输入参数。采用机器学习中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算法,对降维后的纵裂和正常工况温度特征进行训练,得到了区分不同工况温度变化模式的分隔超平面及分类决策函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主元成分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纵裂纹检测模型。对由50例纵裂和50例正常工况温度构成的样本集进行测试,模型的平均测试准确率为92%~96%,在准确率达到96%时纵裂纹样本被全部检出。(3)基于密度聚类的黏结漏钢预报方法研究。通过对黏结漏钢时序温度进行速率、差值和标准化处理,提取单偶温度“上升-下降”趋势和同列电偶温度的“时滞”和“倒置”特征,获得热电偶时序温度预处理样本。之后,采用动态时间规整(Dynamic Time Warping,DTW)度量时序温度样本间的距离,结合机器学习中的密度聚类(DBSCAN)算法,对温度样本集进行聚类,以识别不同工况下的时序温度,开发出基于动态时间规整和密度聚类的黏结漏钢预报模型。测试结果表明,黏结样本全部都被聚集为一个类簇,模型能够正确区分黏结和正常工况,初步证实了聚类方法应用于黏结漏钢预报的可行性。(4)基于K均值聚类的黏结漏钢预报方法研究。针对黏结漏钢纵向传播时同列热电偶、横向传播时邻列热电偶温度的联动变化和“V”型传播特征,提取了包括温度、温度速率与时滞等9个主要特征。运用包裹式特征选择(Wrapper Feature Selection)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Pearsoncorrelationcoefficient,PCC)方法,筛选了表征同列、邻列热电偶温度变化的4个典型特征,构造出典型特征向量(Typical Feature Vector,TFV)。之后,采用机器学习中的K均值聚类(K-Means)算法,对正常工况和黏结漏钢温度TFV进行聚类,得到黏结漏钢温度TFV集中分布的漏钢样本聚集区,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基于特征选择和K均值聚类算法的黏结漏钢预报方法。利用某钢厂近三年的历史数据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模型对真黏结的报出率为100%,误报次数与国外某预报系统相比大幅降低,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其他文献
碳点(carbon dots,CDs)是一种新型的零维碳基纳米材料,尺寸普遍小于10 nm,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在生物成像以及肿瘤治疗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尽管碳点克服了无机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低以及小分子荧光材料制备复杂、价格昂贵等问题,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用于成像的碳点吸收和发射波长普遍较短(400-500nm),易受背景荧光干扰,且缺乏靶向性。基于此,本论文通过深入研究碳源分子结构和碳点
学位
设计模式是软件设计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旨在通过复用设计经验来提升软件系统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围绕软件设计模式已有诸多研究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未被解决:关于设计模式分析的研究工作通常只涉及少数几个设计模式,而目前已积累了大量的设计模式,已有分析方法(如调查问卷方法)很难对数量众多的设计模式进行处理;由于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设计模式文档中的应用信息很难与当前流行的软件技术进行即时关联,而如何高效地获取这
学位
光电催化技术是直接利用太阳能生成清洁能源和绿色化工产品的重要技术之一。铟基硫化物半导体凭借其优异的光吸收、电化学以及催化性能,成为光电催化领域的热点研究材料。本论文以n型铟基硫化物为研究对象,基于硫化物本身成分和形态的可调性、多样性和通用性,通过调控铟基硫化物异质光阳极的物相组成和形貌结构,提高其光生电荷传输效率、优化表面催化反应活性和稳定性,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基于层状材料有机-无机杂化的合成策
学位
目前,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cells,HS/PCs)的体外扩增是解决临床移植用HS/PCs数量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离体培养通常伴随着其长期增殖活性的丧失。因此,体外培养如何能有效维持HS/PCs的干细胞活性且又能实现其大量扩增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对造血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调控的研究,仿生构建造血微环境来实现其有效扩增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学位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能量代谢的细胞器。许多化学品具有线粒体毒性,可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因此,有必要筛查引起线粒体功能紊乱的化学品。仅通过实验测试的方法,难以满足众多化学品的线粒体毒性筛查需求。有必要发展快速、高效的方法,筛查化学品的线粒体毒性。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可用于高效筛查和预测化学品的毒性。本论文针对模型训练集数据不平衡、黑箱模型难以对毒性机制进行解释、已有线粒体毒性QSAR分类模型
学位
CO或CO2(统称COx)加氢直接制二甲醚(DME)是很有发展前景的DME生产工艺。该工艺所用的催化剂是由甲醇合成活性组分和甲醇脱水活性组分组合而成的双功能催化剂。以甲醇合成活性组分铜锌铝(CZA)为核,甲醇脱水活性组分HZSM-5沸石为壳,构筑的核壳结构双功能催化剂(CZA@HZSM-5),因其封闭的限域空间,表现出较高的DME选择性,所以备受关注。在CZA核上直接水热包覆HZSM-5合成核壳结
学位
光催化/微生物燃料电池能够借助光催化或生物催化作用净化废水,并同步回收废水中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近年来在水污染控制和清洁能源转换领域备受关注。构筑高催化活性、高稳定性的光/电催化电极是实现高效去除污染物和转换能量的关键。金属氧化物电极具有稳定性高、价格低廉和易制备的优点,但也存在催化活性不足的问题。目前单一形式的燃料电池对难降解废水的处理效能相对有限。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设计并制备了新型金属氧化物复
学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挖掘、分析科技活动产生的学术大数据中复杂的实体关系不仅有助于学者了解科学本身的规律,提升科研效率;同时为科学技术能力的评估、教育与科研等重要资源的分配提供了有力依据。学术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关系除了较容易获取的显式关系(如合作关系、引用关系),还有无法直接获取的隐式关系(如师生关系、异常引用关系)。学术网络中的隐式关系是实体之间隐含的语义关系。对隐式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探究科学潜
学位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通常很低,通过对有机多环杂芳族材料进行适当的分子修饰能够改变其光化学性质、增强其载流子的输运能力。本论文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计算,研究室温下复杂有机共轭体系的激发态质子转移(Excited state proton transfer,ESIPT)机理和电子、空穴输运行为。通过用不同取代基在共轭分子的不
学位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前驱体之一,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重大的危害。因此,消减和去除VOCs对于缓解大气污染问题有关键作用。催化氧化法因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VOCs去除领域备受关注。Mn基催化剂具有多种可变价态、较强的电子转移能力和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等优点,在VOCs消除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并受到广泛研究。然而,如何进一步提升Mn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探究其在VOC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