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生的目的,即伦理学的主旨:幸福。回味生活,或者反思自己的目标和周围的处境,幸福的感觉就可能出现在自己的身上。在数不胜数的思想家们对幸福的理论探索中,亚当·斯密的幸福理论并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斯密终其一生致力于人们的幸福,对促进社会的物质繁荣作出了实效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出版的《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具有鲜明特征的著作,不只是我们了解斯密经济学理论的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的目的,即伦理学的主旨:幸福。回味生活,或者反思自己的目标和周围的处境,幸福的感觉就可能出现在自己的身上。在数不胜数的思想家们对幸福的理论探索中,亚当·斯密的幸福理论并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斯密终其一生致力于人们的幸福,对促进社会的物质繁荣作出了实效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出版的《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具有鲜明特征的著作,不只是我们了解斯密经济学理论的来源,还是我们深刻认识斯密国民幸福思想的源泉。斯密沿着先哲的足迹,发展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体系。斯密建立了一个这样的幸福论体系:以任何人都有的相同的幸福感即精神上的愉悦为目的和起点,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出幸福所依赖的条件和对象,如:良好的身体状况、财富、地位和荣誉等,以寻求肉体上的安适和心灵上的宁静,在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中促进和实现比物质上更为重要的精神幸福。
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斯密的幸福理论:一、从精神维度看,斯密构建了以“同情”人性论为基础的幸福的情感依据;二、从物质维度看,斯密构建了以社会“劳动”实践论为基础的幸福的效用依据。经过斯密广泛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蕴酿出对社会幸福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在内容上,斯密提出了促进幸福的现实原则和基本方式:只有在充分展现社会人和自然人的道德性基础上,坚持正义与美德的行为方式,走“富国裕民”的社会道路,才能促进自身的幸福。全文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引言、斯密幸福论的理论基础、斯密论促进幸福的方式、斯密论促进幸福的原则、评价和启示以及作者所理解的斯密幸福论的框架模型图。
其他文献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进行了详尽而又系统的分析,他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是以独立自主的公众为主体,以平等交往为机制、以公共问题为对象,以公众舆论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交往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内,人们可以针对公共事务自由地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生活的管理。这个社会交往空间诞生于国家与社会的张力场中,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中介,它的目标在于合理定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调节国家与社
本文从各种现存的阶级形成理论以及社会变迁分析模式来考察中国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变化,主要选择马克思、汤普森和波兰尼的观点,期望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工人阶级改革前后的社会地位有何变迁?第二,如何解释这种变迁? 在研究思路方面,本文首先从定义和中国工人发展史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工人阶级,并将其细化为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两类。其次,结合实证材料,从经济、政治权利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评述了中国
“公共领域”作为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性问题,毋庸置疑地应该是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当今国内在探讨有关公共领域的话题之中,人们很少把它单独出来,以不同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以及专题性研究。在言及公共领域对于政治权力的制约的问题上,人们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过于简单的“舆论监督”的层面,往往忽视了公共领域与政治权力之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 本文认为公共领域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可
荀子之学经过宋明的长期禁锢之后,其地位在清代有了显著的提升,出现了复兴的局面。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清朝中期两大儒汪中与凌廷堪之上,将研究内容限制在二人的礼论和荀子观上。清朝中期的荀学复兴是汪中与凌廷堪所处的时代背景,亦是二人礼学思想和荀子观所产生的摇篮。首先,荀子以“隆礼”闻名,汪中与凌廷堪的荀学研究自然也脱不开对礼学的研究,他们二人在对礼学的研究上,与荀子有着很大的关联,本文着眼《荀子》,探讨汪
分级模态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分级模态逻辑的元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可靠性、完全性、对应定理、一致性定理、真扩充定理以及一些模型论性质。具体地说,本文重新阐述了各个分级模态逻辑完全性的证明,讨论了分级模态逻辑的模型论性质,包括紧致性、L(o)wenheim-Skolem性质、不变性结果、VanBenthem刻画定理以及可定义性结果
民国时期,佛教内外交困,随着居士佛教的兴起,社会思潮的激荡,佛教迎来了振兴的契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佛教界在开展义理研究与弘扬的同时,特别注意戒律的恢复与守持。戒律是佛教止恶扬善、慈悲为怀的精神与理念的产物,其目的在于维持僧团和合,正法久住。戒律的恢复与持守对于佛教的近代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戒律的恢复不仅需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更需要在实践中应化守持。本文围绕近代佛教戒律复兴过程中所遇
女性杂志作为当今大众文化中一类重要的对象近年来逐渐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个向大众展现美丽、愉悦、休闲、娱乐的媒介物,其本身还是一个具有价值导向的符号系统——将信息不断编码于其中,在展示所谓美、时尚、成功等形象的同时传播着其关于美、时尚等概念、判断标准、实现方式一系列内容的论调,影响着众多女性以及整个社会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审美观甚至价值观。而另一方面,女性杂志作为一个以成百上千万资产为基础的
符号人学是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的一种基于人类学立场的出场方式,是内在于符号形式哲学的致思理路和隐含逻辑。以文化为视角,以符号概念为基点,卡西尔通过对人类世界进行文化理解和重构,让符号人学从内隐形态过渡为外显形态。这种过渡的核心在于思维范式的嬗变。受康德哲学和现代解释学影响,卡西尔立足人的现实文化生活,通过对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诸种文化形式的批判,以主客体相统一为原则展示了人类文化的丰富
专名的涵义与指称问题历来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逻辑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对专名的研究从十九世纪持续到现在。这是因为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语言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专名从语词直指现实世界,正是考察这种关系的典型范例。围绕专名的意义问题,逻辑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专名的摹状词理论和因果理论,而美国哲学家约翰·罗杰斯·塞尔独辟蹊径,先后从言语行为和意向性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专名的涵义与指称展开了阐述,形成了
本文论述的是彼得·辛格的物种平等思想,这也是平等思想的新发展和新视域,物种平等思想的提出,使平等思想超越了人际平等而深化到物种间的平等的领域。对于这样的一个思想的研究,不但可以加深对平等的了解和促进平等思想的发展,同时也能为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完善提出了一些可探索的空间。本论文以平等思想历史发展作为引子,回顾平等思想发展的同时,引出本论文的主题——物种平等思想,不仅研究物种平等思想作为平等思想的新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