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的男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临床检验指标、冠脉造影结果及罪犯血管和药物治疗方面的不同特点。 方法:1.研究对象的选取: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按出院时间先后顺序每个月选取30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年龄分段及性别分4组:青年男性组(15-44周岁)中年男性组(45-59周岁)、年轻老年男性组(60-74周岁)及老年组男性组(75-89周岁),共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患者252名,其中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213名,所选取的临床检验结果均为入院后第一次抽血化验的结果。2.临床资料的统计:1)病史和危险因素: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治疗史、糖尿病病史及治疗史、卒中史;2)临床检验结果:肌钙蛋白Ⅰ、血清总胆固醇、血清总甘油三酯、血清LDL-C、血清HDL-C、空腹血糖、HbA1C、eGFR、血红蛋白;3)心功能情况:BNP水平及射血分数(LVEF值);4)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及血管造影情况,根据心电图做出的临床诊断;5)住院期间用药情况。3.统计学方法:结果计数资料指标均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分析,正态分布的各统计指标均以“(x)±s”来表示,最终多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列联表法进行x2检验;检验水准α取0.05。 结果:1、在危险因素上:不同年龄组间患者吸烟比率存在差异(P<0.05),青年组患者吸烟的比率最高(77.42%),老年组患者吸烟的比率最低(38.10%),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吸烟患者比率呈递减的趋势,其余各危险因素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不显著。2、在临床检验指标上:不同年龄组间,脉压差(PP)、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值(HGB)、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①PP:老年组脉压差水平最高,达(54.62±17.08)mmHg,其次为青年组(52.61±11.65)及年轻老年组(52.42±21.3)mmHg,中年组脉压差水平(46±13.4)mmHg相对其他三组较低,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②eGFR:eGFR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呈递减趋势,其中年轻老年组(96.06±30.01)水平最低,其次为老年组(100.10±42.57)及中年组(118.77±28.73),青年组(124.96±25.17)水平最低,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③HGB:血红蛋白水平随者年龄分层成明显递减趋势,其中青年组(154.93±14.94)g/L最高,中年组(145.68±16.15)g/L至年轻老年组(140.75±16.39)g/L逐渐减少,老年组(137.25±19)g/L最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④TC:总胆固醇水平随年龄分层同样呈递减趋势,青年组达(4.54±1.3)mmol/l,中年组(4.3±1.35)mmol/l,年轻老年组(4.02±1.01)mmol/l,老年组(3.68±0.75)mmol/l最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⑤TG:甘油三酯水平亦随年龄呈递减趋势,青年组(2.16±1.6)mmol/l最高,中年组(1.97±1.99)mmol/l、年轻老年组(1.49±1.03)mmol/l,老年组(0.99±0.56)mmol/l最低,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其余各临床化验指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3、心功能的评价:1)BNP:BNP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明显升高,老年组最高,达(572.26±1031.87)ng/ml,其次为年轻老年组(287.33±562.87)ng/ml、中年组(195.51±314.83)ng/ml及青年组(99.04±85.06)ng/ml,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2)末次EF值:末次EF值的表现同BNP水平相同,年龄越高,EF值越低,依次为青年组(53.53±9.06)、中年组(54.97±8.3)、年轻老年组,最低的为老年组(49.1±9.33),差异水平有显著意义(P<0.05)。4、不同年龄组间冠脉造影结果的比较,①罪犯血管为RCA的比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老年组最高(86.67%),随后为年轻老年组(68.42%)、中年组(55.43%)及青年组(46.67%),②存在三支血管病变的情况在不同年龄组间同样有差异(P<0.05),且随着年龄分层的趋势升高,老年组最高(53.33%),随后为年轻老年组(38.16%)、中年组(28.26%)及青年组(16.67%)。累及其他血管的病变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不明显。5、在不同年龄组间根据临床心电图诊断确定的心肌梗死位置,存在侧壁心肌梗死及右室心肌梗死比率存在差异(P<0.05),在侧壁心肌梗死中,青年组比率最高(32.26%),其次为老年组(20%),再次为中年组(10.19%)及年轻老年组(5.38%);在右室心肌梗死中年轻老年组最高(18.28%),其次为中年组(11.11%),及青年组(3.23%),老年组最低,未发现存在右室心肌梗死的老年组患者。其他部位心肌梗死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不明显。6.用药情况:在不同年龄组间,阿司匹林、P2Y12受体抑制剂及Ⅱb/Ⅲa制剂的使用率存在差异(P<0.05)。阿司匹林的使用随者年龄的分层的升高逐渐减少,其中青年组全部使用阿司匹林(100%)、中年组88.79%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年轻老年组83.87%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老年组仅80.95%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上,每一位急性STEMI的患者均使用了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中的一种,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随者年龄分层的增加逐渐增加,其中老年组最高(76.19%),其次为年轻老年组(66.67%)、中年组(57.94%)及青年组(38.71%),使用替格瑞洛的情况则相反;使用Ⅱb/Ⅲa制剂的比率随着年龄分层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青年组(58.06%),中年组(42.06%),年轻老年组(35.48%),而老年组出现了骤减,仅为(14.29%)。其他药物在不同年龄组间的使用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①青年组患者:发生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吸烟、脂代谢异常及血压异常,总体肾功能水平及血红蛋白水平高;心梗对心功能的相对小,冠脉造影出现三支血管病变低。抗栓药物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的程度较高,且PCI术后使用Ⅱb/Ⅲa糖制剂化抗栓也更多②中年组患者及年轻老年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同青年组及老年组患者相比在本次比较中未见显著特点。③老年组患者:总体肾功能水平及血红蛋白水平相对较差;心梗对心功能影响大,冠脉造影的患者出现三支血管病变最高,罪犯病变为RCA最为常见。抗栓药物使用阿司匹林低,P2Y12受体抑制剂使用氯吡格雷较多,PCI术后很少使用Ⅱb/Ⅲa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