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二学段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实践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g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是一切学习和工作的开始,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发现都需要观察能力。小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意义重大。通过美术教学中的观察活动,学生自己感知事物、独立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观察,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美术教学中的观察活动也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及动手实践。因此,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应该给予观察活动足够的重视,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美术学习以及美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小学第二学段学生对美术教学中观察能力的态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小学第二学段美术课堂中培养观察能力的教学现状,调查结果表明:(1)学生认同美术教学中提升观察能力的作用;(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缺乏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问题意识较弱、观察活动不持久、只有少数同学会对观察活动进行记录;(3)目前学校主要通过常规的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很少进行组织室外观察活动。根据此现状,笔者分析其原因,并试图提出以下几个策略以期能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别是:开发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拓宽观察活动的路径;提升美术教学中观察能力的目的性、独创性、持久性;优化美术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从课程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开发、教学方式的优化、教学评价的优化四个方面提出小学第二学段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课程设计思路建议。依据教学策略以及课程设计思路,实施课程后的效果证明小学第二学段的美术教学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其他文献
高中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意志教育对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确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我们党十分重视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对青年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的寄语和期望。理想没有意志则无法实现,习总书记在重视树立正确理想的同时,也注重以坚强意志实现理想,既提出要“立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对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以往的司法救济,关注的往往是环境损害导致的特定主体的人身和财产损害,通常忽视对环境本身带来的损害。环境的持续受损状态不仅对受害者产生持续的伤害,也会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由此,生态修复责任被引入。但以往的生态修复通常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近年来随着“恢复性司法”的引入,生态修复这一法律救济形式才逐渐进入了法院司法裁判的范围。生
《鲜活的语言:语言人类学导论》是劳拉·M·埃亨(Laura M.Ahearn)所著的一本学术类著作。该书于2017年由约翰·威立父子出版公司(John Wiley&Sons Inc)出版。该书对语言人类学中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对于世界各地不同社会语境中研究语言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导论。该书作者认为,长久以来,语言与文化和社会关系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于是结合理论和当代语言使用的例子,探索
我国自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问题日益严重。预计到2040年,我国将会成为超老年型国家。随着中国正从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农村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等现象在我国日趋普遍。在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发展新阶段相互加持下,出现了一批特殊的老年人群——城市独居老人。这些老年人日常的生产、生活都发生在城市的社区之中,大多数是城市的退休职工,亦或是在城镇化“棚改
长久以来,卫生健康问题都是人类关注的焦点。癌症作为一种极难治愈的疾病始终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并对其所在的系统产生了剧烈的影响。随着医疗领域的不断革新及生活水平的稳固提高,我国癌症患者的数量仍呈现上涨的趋势。针对严峻的防控形势,旨在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安宁疗护服务应用而生。安宁疗护服务起源于西方,其关注的焦点在与“患病的人”,而并非疾病本身,这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目前
近年来,我国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在农业领域亦是如此。如何推动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实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而实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也是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体现。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的多寡则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创新情况,因而研究农业科技存量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
《废都》是贾平凹的长篇小说,1993年出版后就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97年贾平凹凭借此书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其英文版于2016年在美国上市,译者为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书中描述了八十年代西京城内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民俗风情。《废都》不仅构思巧妙,其语言也极具特色。书中不论是人物形象的描写还是风俗民情的展现都离不开语言运用,而在这其中,重叠词更是占据了重要作用。《废都
政治语言学中隐喻被看作是表现政治观和影响社会政治意识最强有力的手段。当代政治交际中大量使用隐喻表明了隐喻对于宣传政治思想,影响公民政治行为,获取公众政治认同,接受政治举措的影响力。因此,政治隐喻研究成为当代政治语言学研究的迅猛方向之一。本文研究的隐喻是俄罗斯媒体涉华政治隐喻。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涉华隐喻反映了中俄国家关系、俄罗斯媒体对华态度。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归纳俄媒《论据与事实》涉华主要隐喻模式
《文学中的英格兰:近代创作中的多种“英国特性”》是一部文学批评性作品。笔者选取第八章“杰弗里·希尔与‘怀旧感的浮动’”作为翻译实践任务的源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翻译实践报告。杰弗里·希尔是英国当代诗人,在英美诗坛享有崇高威望。该翻译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杰弗里·希尔的诗歌和作品,剖析其中的“英国特性”。源文本中有许多宗教、政治、文学术语和诗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较多的文化内涵。在结构安排上,笔者将本
埃德加·劳伦斯·多克托罗的作品大多聚焦历史事实,结合真实与虚构,重现美国发展史,以此借古观今,引人深思。而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也是多克托罗关注的重点。他的小说《霍默与兰利》以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纽约城隐居者科利尔兄弟为原型,刻画了一群以科利尔兄弟为代表的边缘人,通过边缘人群的视角,揭露了工业文明和物质繁荣掩盖下20世纪美国社会中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本论文以空间批评理论为指导,通过解读小说文本,挖掘小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