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是由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组成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的汉语基础都较为薄弱,且跟授课教师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然而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只重视了语言差异造成的交流困难,而忽视了非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把语言能力教育作为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而没有把“非语言交际能力”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由于非语言行为的意义根植于一定文化中,是对不同文化的体现,因此不同民族的非语言行为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非语言行为的灵活运用,通过手势、姿态、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向学生们传达不同的信息,使他们都能够迅速地读懂这些信息,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国际汉语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行为运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教育大环境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外汉语教师培养机构在培训教师时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教授甚少,很少开设针对汉语教师的非语言交际类的课程。这导致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往往只重视对汉语言知识和教学法的研究,而对于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关注较少,对非语言行为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调查发现,这些认识误区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比较随意,较少进行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师生之间对于非语言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正确得体的非语言交际方式认知不一致。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相关培养机构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课堂非语言行为进行训练,把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在培训中落在实处,高校则增设非语言行为相关理论课程。同时,教师自身要注重非语言行为运用水平的提高,加深对“非语言行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充分了解、把握所教学生的文化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正确适度运用非语言行为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和减少可能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