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李贽(1527-1602)是一位“早期启蒙思想家”。他以其独特的视角,批判宋明理学和专制思想中的不平等、不自由观念,试图唤醒人心中的“真”思想和“真”精神,以发掘平等、自由思想对个人与社会之价值,对后世思维解放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李贽鞭挞宋明理学家的虚伪和丑恶,揭露专制统治对人自由本质的压抑。他批判儒学中存在的不平等观念,以人的“智”“识”天赋为根据,主张“天下无不能之人”。他大胆宣扬“私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贽(1527-1602)是一位“早期启蒙思想家”。他以其独特的视角,批判宋明理学和专制思想中的不平等、不自由观念,试图唤醒人心中的“真”思想和“真”精神,以发掘平等、自由思想对个人与社会之价值,对后世思维解放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李贽鞭挞宋明理学家的虚伪和丑恶,揭露专制统治对人自由本质的压抑。他批判儒学中存在的不平等观念,以人的“智”“识”天赋为根据,主张“天下无不能之人”。他大胆宣扬“私欲”,认为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无私”,故“人人皆可以为圣”。他的这些观念从论证人的天赋平等过渡到人格平等,进而推及男女平等,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存天理,灭人欲”“男尊女卑”等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针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僵化思维,李贽以“童心”为理论根据,主张“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和“不以圣人是非为是非”,进而宣扬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他的这些思想标志着“封建社会自我批判的开端”和“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李贽思想影响深远,在当时及后世出现了士人不读“四书”“五经”,而《焚书》却人手一份的情况。甚至有学者假托李贽之名,著述文章以抒发对专制和道统的不满。焦竑、冯梦龙、汤显祖等与李贽同时的思想家、文学家,都深受其影响,在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后世学者的著作中,也可见李贽思想的余音。
其他文献
某市高新区标志性建筑,工程建设起点高,要求严,工期紧。鉴于该项目的功能重要性、结构复杂性和工期紧迫的特点,同时响应国家对于建筑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号召,在项目的设计及建造过程中用较为先进的框支型钢混凝土梁式结构转换层技术。本文旨在通过框支型钢混凝土梁新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实践,探索和总结建筑新技术应用和推广的经验,进而更好地引导和推广建筑新工艺、新技术实际应用,以适应建筑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带
由于韩语与汉语本身语言体系不同,因此在口译过程中必然存在词汇、语法以及表达等方面的不对等现象,若在口译过程中对不对等现象处理不当会影响口译效果。因此需采用合适的方法尽量减少不对等,使译语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研究翻译过程中如何减少不对等现象的代表理论之一,其核心内容就是翻译等值,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了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在口译过程中若灵活使用这一理论,不仅能减少口译中
道德运气对道德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不受主体控制,在现代伦理学中,作为一种削弱道德判断的因素存在。威廉斯、内格尔为了解决道德运气对道德判断的干扰性问题,提出了一种道德能动性的理论。这种理论通过强调在主体的自我构建过程中,把道德运气化归为与主体相关的行为要素。宋代哲学家朱熹强调理化气,性命规约气命,把气和气命原本不受主体控制的先在运气成分化归为主体的构建成分,原本无道德意义的气和气命(亦可以称为运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可以完成许多复杂的智能活动,如下围棋、创作画作等。在这一背景下,关于机器翻译能否取代人类的讨论非常热门。然而,现今关于机器翻译的研究多聚焦于介绍新的机器翻译技术与设计方法或评估机器翻译成果,学界对于机器取代人这一议题鲜有正式讨论。因此,此篇论文希望能够填补这一空缺,讨论人类口译与机器翻译间的关系。由于意义传达是翻译活动的核心、同声传译被视为难度最高的口译形式,此论文希望能够
如今,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援外培训项目成为一个宣传中国的重要外交渠道。口译员在援外培训这样一个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其表现对于教学质量及项目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报告基于作者在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东帝汶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担任课堂口译员的口译实践反思。在实践过程中,作者参与的口译场景主要为课堂交替传译,包括三类场景,蔬菜种植技术理论课,蔬菜种植技术基地实践课及中国国情介绍课;
为了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国开始实施“一带一路”政策,中国和阿塞拜疆的关系也由此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阿塞拜疆学习汉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在语言学习中,教材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本优秀的教材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汉语教学水平。本文以阿塞拜疆孔子学院当前使用的初级汉语教材《?in dili(汉语课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运用对外汉语教学、二语习得
《鄂尔多斯蒙古勒阿木种植加工技艺与习俗研究----以乌审旗为例》一文,在参考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在鄂尔多斯乌审旗进行的田野调查资料撰写而成。论文由导论、正文三章、结语、参考文献和附录构成。导论包括研究概况、选题目的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种植鄂尔多斯蒙古勒阿木的历史传承与栽培管理技艺中,在阐释鄂尔多斯种植蒙古勒阿木的历史传承与栽培田间管理等技艺的基础上,从种植鄂尔多斯蒙古勒阿木的足迹
佐多稻子生于1904年、殁于1998年,是一位度过了将近一个世纪漫长人生的作家。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可谓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战争结束之后,日本的旧无产阶级文学家们为了实现文学上的自由与和平,成立了新日本文学会,拉开了战后民主主义运动的帷幕。而佐多稻子却由于战地慰问等战争助力的行为成为文学家们严厉批判的对象,失去了成为新日本文学会发起人的资格。此事对佐多稻子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也
勒克莱齐奥是“一位旅行者,一位世界公民,一位游牧人”,一种一致的、连贯的、持久的、稳定的流浪氛围弥漫在他的作品中。对于他而言,流浪是一种人类的永恒境遇:人类是流浪着的人类,无论是肉体的流浪,还是精神的流浪,都具有相同的指向性,那便是“回归”,回到家园,回到安身立命之所,回归到宇宙中原初本真的状态,而他自身便是一位“流浪—回归”的践行者,在自然中流浪,在文字世界里流浪,在流浪的过程中真的发现了自己的
克里斯蒂娜·佩里·罗西(1941-)是乌拉圭杰出的当代女性作家之一,她的诗歌作品因文笔精炼、深刻流畅而享誉西班牙语文学世界。自幼就想拥有一座图书馆的罗西认为诗歌不仅具有实证意义,同时也是情感的属地。她的诗歌创作始终以反抗和构建女性身份为主线,彰显女性追求平等与自由的果敢与决心,在引起读者共鸣的同时也在西班牙、拉美以及美国文学评论界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佩里·罗西在乌拉圭进入独裁统治前于1972年被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