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内化素G的功能初探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n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简称单增李斯特菌,该菌是普遍存在的食源性致病菌,对人和动物健康影响较大。LM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极其复杂,涉及多种蛋白分子,其中内化素(Internalin,Inl)与LM毒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发现该菌有25种内化素,按其发现顺序依次命名为Inl A到Inl J等。迄今,关于InlG基因研究较少,有关其基因生物学的功能及其在LM中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LM的InlG基因为研究对象,进行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反应原性分析;通过小鼠感染试验,研究InlG蛋白对小鼠免疫保护性;构建InlG基因缺失株,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主要内容如下:1.单增李斯特菌InlG基因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反应原性分析以单增李斯特菌标准株ATCC19111菌株基因组为模板,参照GenBank上InlG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运用PCR方法扩增InlG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28a-InlG,将其转化至表达菌BL21(DE3),加IPTG诱导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扩增出InlG基因全长为1473 bp,编码490个氨基酸,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a-InlG;SDS-PAGE结果可见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70 ku,且在上清中表达量较高,Western-blot结果表明,纯化的InlG蛋白与LM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说明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2.单增李斯特菌InlG蛋白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分析将纯化后的蛋白与佐剂混合后皮下免疫小鼠后,测定效价;LM感染小鼠,统计小鼠存活率,评价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解剖试验小鼠,取肝、脑制作组织切片,比较LM对小鼠组织的损伤。试验结果显示,蛋白免疫小鼠后效价可达到1:51 200以上,具有蛋白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用高于半数致死量的LM菌液腹腔感染小鼠,免疫蛋白组小鼠死亡一半,组织切片观察见免疫蛋白组小鼠脑、肝组织损伤较轻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表明InlG蛋白对小鼠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性。3.单增李斯特菌InlG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设计InlG基因的上下游同源臂引物,扩增出上下游同源臂臂,用SOE-PCR的方法扩增得到`基因同源臂△InlG,测序比对正确后,连接到穿梭质粒p KSV7构成重组穿梭质粒p KSV7-△InlG。将p KSV7-△InlG电转到LM感受态细胞中,筛选电转的阳性菌,于41℃和氯霉素抗性培养基中传代培养进行同源重组。细菌重组完全后,在30℃和无氯霉素抗性传代培养丢失p KSV7质粒,经PCR鉴定筛选出无氯霉素抗性的基因缺失株,并检测其稳定性;以野生株为对照组,通过不同温度和p H条件下生长特性、生化试验、溶血性试验、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研究InlG基因在LM的功能作用。试验成功构建缺失株LM-△InlG,且稳定遗传;InlG基因缺失对LM的生长特性及环境耐受性影响较小;两株菌生化特性无差异,表明InlG基因缺失不影响LM代谢功能;溶血试验结果显示,两株菌均出现了β溶血,即InlG基因缺失对细菌的溶血性无影响;LM-△InlG的LD50为1.0×106.9 CFU,LM的LD50为1.0×106.6CFU,较野生株相差0.3个数量级;小鼠感染试验表明InlG基因缺失后LM的毒力下降。本试验初步探究InlG基因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InlG基因功能以及LM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牦牛(Bos grunnien)作为一种高原特有牛种,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及其毗邻的高山、亚高山地区,对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低氧生态环境适应性很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生态生理适应特性。肺离子细胞(pulmonary ionocyte)是2018年新发现的在人类和小鼠肺脏中分布的一种能调节气道表面生理环境的细胞,而且在肺囊胞性纤维化的形成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对哮喘、慢性阻塞
蜱作为节肢动物中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传播媒介,是一种专性吸血且能够传播病毒、血液原虫及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外寄生虫。长角血蜱属于硬蜱科血蜱属,广泛分布于全球多个国家,作为我国的优势蜱种之一,长角血蜱在我国山西等17个省份大量分布。长角血蜱传播的东方泰勒虫及卵形巴贝斯虫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而其传播的SFTSV病毒能够引起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该病的高致死率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miRNA是
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和整合素αv(Integrinαv)同属跨膜糖蛋白,参与细胞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粘附从而发挥相互作用,E-cadherin参与精卵间及精卵与输卵管上皮之间的相互作用且Integrinαv可特异性地识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inine-Glycine-Aspartic,RGD)序列,参与细胞间的粘附,使精子与卵子于输卵管中粘附融合。其在雌性生殖中有着
槐山羊又名黄淮山羊,是我国中部地区优良的地方品种,因其优良的板皮品质和繁殖性能而闻名,调查发现该品种山羊间性发生的概率普遍高于其他品种山羊。间性是一种多发于山羊群体的先天性繁殖障碍疾病,因其常与无角性状连锁而被称为无角间性综合症(Polled Intersex Syndrome,PIS)。PIS严重阻碍了山羊无角性状的选育和整个山羊产业的发展。尽管PIS被广泛认为是由于一段位于1q23的11.7k
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是一种非芳香化5α还原性雄激素,主要由睾酮和雄烯二酮在5α还原酶(5α-reductase,5α-red)的作用下合成。雌性动物卵巢中DHT的浓度远高于血液,说明其在雌性动物生殖系统中可能也发挥特定的生理调节作用。然而,关于DHT在小尾寒羊有腔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合成及调控卵泡发育的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本实验体外培养了小尾寒羊有腔卵泡颗粒细胞,
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产于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止痛等功效。目前,兽医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泄泻等肠道疾病。文献记载苦豆子有毒,但其毒性大小及其机制还不明确。本论文通过对苦豆子不同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肝毒性机制研究。为苦豆子临床使用提供参考。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TOF-MS)与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简称单增李斯特菌,能穿越人和动物机体的三大屏障,引起胃肠炎、脑膜炎、流产、败血症等,所致疾病呈全球性分布且发病数逐年升高,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和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生物被膜(Biofilm,BF)是一种细菌胞外聚合物,因其特殊的立体多层结构,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多种细菌协同共生,进一步污染食品加工环境以及食品,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腾冲嗜热厌氧杆菌(Thermoanaerobacter tengcongensis)的tte2635和tte2633基因分别被注释为cmr1和cmr4,属于CRISPR-CasⅢ-B亚型系统。前期研究发现腾冲嗜热厌氧杆菌在高温培养条件下CRISPR相关基因转录上调,CRISPR与嗜热机制的相关性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论文为探究其嗜热机制进行了以下研究:1)嗜热菌中CRISPR结构特征分析。首先从Gen
蓝氏贾第虫(Giardia lamblia)和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sp.)是两种能感染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人兽共患机会性肠道原虫。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是一种寄生性原虫,可感染包括兔在内的多种动物。这3种肠道原虫的流行在全世界范围内十分广泛,可引起兔以及其它动物的严重感染性疾病。由于这3种原虫对环境顽强的抵抗力以及强大的繁殖力,使得其可以长期且广泛的存在于环境中,可
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sp.)和隐孢子虫(Cryptosporidum spp.)是4种常见的人兽共患肠道原虫,寄生于人类和多种动物包括家畜的胃肠道,导致宿主发生腹泻、腹痛、呕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并危害人类健康,因此研究和探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