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以自身免疫系统失衡导致的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引起临床出血的常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多种复杂机制。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Thrombopoietin-receptor agonist)为二线常用药物,因其适应人群较广,起效快,维持久而被广泛关注。海曲泊帕乙醇胺(Hetrombopag)是一类新型TPO非肽类小分子类似物,其临床疗效和对患者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海曲泊帕乙醇胺对于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的临床效果,并且通过研究药物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从而更好的了解药物作用原理及疾病发病机制。方法:(1)对所有患者进行基本信息分析并分组,分别为安慰剂组、治疗组,并在治疗组中进一步分出2.5mg剂量组与5mg剂量组,分析患者血小板数目变化趋势、血小板数目升高所需时间、维持时间,并总结患者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2)通过使用流式细胞术对患者治疗前(第0周)和治疗期间(第2/4/6/8周)Tregs细胞、Bregs细胞、Th1/2/17细胞、T活化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受体(FcγRⅠ/Ⅱa/Ⅲ)进行检测与分析。(3)对所有检测免疫指标进行趋势分析和血小板变化数目相关性预测。(4)将患者按照血小板数目升高所需时间及血小板数目维持时间长短分组,比较免疫指标较中位数高低在上述两个组别的差异,从而对临床疗效进行一定程度预测。结果:(1)在治疗组中,2.5mmg和5mg组中治疗有效患者血小板数目均较无效组或安慰剂组明显升高,且5mg组患者血小板数高于2.5mg组(p<0.05)。治疗有效组分别占不同剂量组的87.5%和83.3%,血小板维持在50×109/L以上的最长时间平均分别为5.57±1.21周和5.80±1.43周;血小板升至50× 109/L所需平均时间分别为2.86±0.63周和2.2±0.58周。(2)在所有治疗组患者中,治疗有效组从第6周开始,Tregs细胞较用药前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9±0.21%vs 1.42±0.42%,p<0.05)。无反应组与安慰剂组中未观察到类似趋势。在所有治疗组中,患者Tregs细胞变化趋势与血小板数目变化趋势无显著相关(p>0.05)。(3)Th1/2比例在治疗有效组中有降低趋势,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和无效组相比,治疗有效组总体拥有更低的Th1/2水平(p<0.05)。Th17细胞比例开始显著降低(第 0 周 vs 第 6 周,1.77±0.32%vs 0.81±0.18%,p<0.05)。(4)不同剂量组之间,有效组的CD4+CD25+T细胞,随着治疗的进行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CD4+CD69+T细胞无显著变化。(5)Breg变化趋势,有效组同无效组和安慰剂组Breg细胞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各个剂量治疗有效组中Breg细胞均可见随着治疗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治疗有效组患者治疗前(第0周)和治疗后(第8周)FcγRⅠ/CD64+逐渐降低,分别为4573.1 ± 359.4和2784.0±745.9,但尚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6)。(7)2.5mg组中,第2周的FcγRⅠ/CD64+在维持时间的2个组中有显著分布差异,维持时间≤5周组较>5周组有更低的CD64 MFI水平(2.67±1.20 vs 7.67±1.20,Median=3148.5,p<0.05)。5mg 组中,第 0 周的 Bregs 细胞水平在维持时间≤5周组和>5周组中有差异(3.67±1.53%vs 9.00±1.40%,Median=1.55%,p<0.05)。到达目标血小板数目的时间≤2周组的第2周Th17细胞比例比>2周组更高,分别为3.5±0.71%和1.33±0.58%(Mediar=0.711,p<0.05)。结论:新药TPO-RA海曲泊帕乙醇胺,不仅通过刺激TPOR来促进血小板升高,从而治疗血小板减少,同时,对于ITP患者的免疫稳态具有全面的调节作用。随着治疗的进行,有效组患者可见Th1/2比例、Th17细胞、FcyRⅠ/CD64和FcγRⅡa/CD32均有下降趋势,而Tregs细胞、Breg细胞、CD4+CD25+T细胞可发现上升趋势,FcγRⅢ/CD16未发现显著趋势,这可能也是TPO-RA类药物同时具有早期应答和持久作用的原因。同时,检测部分免疫指标有助于预测临床疗效。背景: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种X连锁隐形遗传性疾病所致的凝血因子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患者多表现为自发出现的肌肉、关节等多部位出血,其中反复关节出血可引起血友病性关节炎,可导致畸形、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有效的血友病的临床管理,对于减少血友病患者致畸致残和减轻中国的血友病疾病负担至关重要。目的:这项研究是基于我院单中心的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该研究旨在更好的了解过去15年来血友病管理的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2004年1月-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本地血友病患者关键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案和医疗保险花费等特征。结果:延迟诊断时间从2004年前的平均13.3±5.1年减少到2014-2018年的0.4±0.4年(p<0.05)。在接受预防治疗的儿童和成人患者中,年因子消耗量从2004-2008 年(儿童 168.8 IU/kg,成人 120.7 IU/kg)至 2009-2013 年(儿童 389.2 IU/kg,成人 316.2 IU/kg)到 2014-2018 年(儿童 1328.0 IU/kg,成人 878.8 IU/kg,p<0.001)逐渐增多。在过去10年间,针对血友病治疗的凝血因子药品的医保费用稳步增多。每年进行规律凝血因子抑制物检测的患者比例从2004年的1.9%(2/105)增长至2018年的21.5%(59/275)。血清丙型肝炎抗体检测发现,15年来患者丙肝血清学阳性率为33.8%,但是每年新检测出HCV患者比例明显降低(从2008年的7.3%减少至2018年的0.4%)。结论:2004-2018这15年间的研究可以看出,我院血友病的有效管理成效显著。这些结果说明有了报销政策和药物监管管理的共同努力,可以为中国血友病患者的美好未来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