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unctions of Cognitive Metaphor and Cognitive Metonymy in the Formation of English Polysemy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i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词多义是人类自然语言中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现象之一。Lyons认为“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没有,也不曾有过一个词有且只有一个意义的时候。”鉴于人类已知的相关语言理论和事实,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词多义是共性而一词一义是个性。一词多义化是语言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一词多义是由共时的原义延伸及历时的新义发展而来的。因此一词多义现象一直都是语言研究的重点和焦点。然而大部分的传统研究都局限于多义词内部成分上,例如如何区分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词。因此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未能揭示一词多义现象的全貌。从而与发现一词多义现象的本质失之交臂。   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为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除了更加注重语言的外部因素,同时也意识到人类经验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对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影响。认知语言学有助于解释多义词各个延伸意思的产生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建立在体验主义哲学基础上,从多义词的基本意义向相关意义延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词义延伸的方式主要是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最开始产生的词汇是多义词的基本意义。而延伸出来的其他词义是通过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这两种机制完成的。经过这个多义化的过程,人类的认知归类和概念化得到了实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也得到了有力的解释和认知。   本文从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的角度阐释了英语一词多义现象,作者试图解答下列问题:1.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在英语一词多义现象中的作用是什么?2.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在英语一词多义现象中所起作用有何差异?3.英语一词多义形成过程中,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这两种认知思维方式的具体形式是什么?本文作者使用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当下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最为普遍的英语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为语料,以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的基本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对多义词研究为基本理论的研究基础,从认知隐喻和转喻的角度阐释了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机制。多义词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模式来实现的。在多义词词义扩展中,认知隐喻是以事物的相似性为基础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形式采取的是辐射状延伸,认知转喻是以事物的相邻性和凸显性为基础在同一个域内实现两个事物之间的映射,形式采取的是链锁状延伸。认知隐喻与认知转喻在思维方式上就像一个连续体上的构成点,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是相互联系而非如索绪尔认为的完全任意性。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本文是对索绪尔语言任意性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此外,本文对英语多义词的词汇教与学以及词典的编撰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是一位对美国文学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作家。他的文学思想及其作品极大地影响了诸如威廉·福克纳、厄内斯特·海明威以及托马斯·伍尔夫等众多文学名
西方的口译研究始于会议口译的研究,此后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而中国的口译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与西方口译研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无论是最开始的总结译员口译经验还是后来的跨
翻译史研究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翻译理论的发展起着总结、反观和推进的作用,而译者研究是翻译史研究的中心。译者是文化的搭桥人,知名译家的翻译成就是翻译史撰写的基
词汇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易发生损耗。自1980年语言技能损耗研讨会(Conference on the Attrition of Language Skills)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召开以来,词汇损耗在心理
《圣经》文本具有宗教性和文学性。从唐朝至今《圣经》汉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生了多种《圣经》汉译本。由于语言禁忌和语言崇拜现象的存在,《圣经》最核心的信仰符号造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