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繁殖输出和学习行为的角度,以鬣蜥科(Agamidae)沙蜥属(Phrynocephalus)的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和蜥蜴科(Lacertidae)麻蜥属(Eremias)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蜥蜴类在不同地理区域间的差异。实验动物采集地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西段(43.24°N,111.27°E,海拔1065 m)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库不齐沙漠东缘(40.21°N,111.12°E,海拔1042 m)。采集主要以怀卵雌蜥为主,捕捉的两种蜥蜴带回实验室按照不同的种群分开饲养,并进行怀卵雌蜥的繁殖孵化和母体身体数据的测量;产出的卵要进行称量,统计卵重、窝卵数、窝卵重、相对窝卵重等一系列指标;待幼体孵出后统计孵化期、孵化率、及幼体相对的身体数据;繁殖母体产后恢复完全及幼体达到10±1日龄时,进行学习行为的实验,统计成功得分数、成功进入的时间及错误次数等数据;待测试结束后,在幼蜥15±1日龄时进行详细的身体数据测量。1.两地理区域荒漠沙蜥繁殖输出的比较在繁殖母体身体数据的比较中,鄂尔多斯种群的繁殖母体的头体长SVL(F1,29=10,P<0.01)、产后体重BW(F1,29=5.329,P<0.05)和腋跨距AL(F1,29=4.973,P<0.05)均显著大于二连浩特的种群,并均与繁殖母体的头体长(SVL)呈正相关关系。在繁殖特征的比较中,两地理荒漠沙蜥种群间除卵重(F1,29=4.446,P<0.05)有显著差异,并且鄂尔多斯种群的卵重大于二连浩特种群外,窝卵数(F1,29=0.399,P=0.533)、窝卵重(F1,29=4.082,P=0.053)、相对窝卵重1(F1,29=0.063,P=0.804)、相对窝卵重2(F1,29=0.04,P=0.843),差异均不显著;两地理区域的窝卵数及窝卵重与繁殖母体的头体长(SVL)都呈正相关关系,均随繁殖母体头体长的增长而增大,而两地理种群的卵重和相对窝卵重与繁殖母体的头体长(SVL)无关;两地理区域间卵重和窝卵数两者之间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干系;二连浩特的窝卵数变异系数为0.302、卵重变异系数为0.207,鄂尔多斯的分别为0.258、0.171,前者的变异度均大于后者。在孵化期和孵化率上,两地理区域间荒漠沙蜥都没有显著性区别,二连浩特的平均孵化期为36.52d,鄂尔多斯的平均孵化期约为35.36d,孵化期(F1,53=1.770,P=0.189)二连浩特长于鄂尔多斯;在孵化率(X2=2.488,P=0.778)上,一共入孵94枚荒漠沙蜥的卵(二连浩特:44枚,鄂尔多斯:50枚),二连浩特成功孵化率为61.36%,鄂尔多斯成功孵化率为62%。其中,二连浩特畸形率占3.7%,鄂尔多斯畸形率占9.7%。在幼体身体数据中,二连浩特种群的荒漠沙蜥幼体(1日龄)的头体长(SVL)、体重(BW)、尾长(TL)均小于鄂尔多斯种群,并除头体长(SVL)外,均有显著性差异,头体长SVL(F1,51=3.457,P=0.069)、体重BW(F1,51=5.144,P<0.05)和尾长TL(F1,51=27.675,P<0.01)。在荒漠沙蜥幼体(15±1日龄)时除头体长SVL(F1,51=2.930,P=0.093)没有显著性差异;尾长TL(F1,51=28.769,P<0.01)、头长HL(F1,51=18.357,P<0.01)、前肢长FL(F1,51=22.677,P<0.01)、后肢长PL(F1,51=48.192,P<0.01)均有极显著的差异。2.两地理种群间两种蜥蜴学习行为的比较在成功逃脱得分上,成体的荒漠沙蜥(F1,31=1.611,P=0.214)和丽斑麻蜥(F1,28=1.037,P=0.317),及幼体的荒漠沙蜥(F1,30=0.366,P=0.550)、丽斑麻蜥(F1,23=0.044,P=0.836)在地理区域上均没有显著性区别,在学习行为的表现上,二连浩特的荒漠沙蜥成体表现学习行为较差,其他蜥蜴均表现出学习行为。在学习能力的比较中发现,只有两地理区域间荒漠沙蜥的成体在成功逃脱(X2=6.315,df=1,P<0.05)上有显著的差异外,两地的荒漠沙蜥幼体(X2=0.016,df=1,P=0.900)、丽斑麻蜥成体(X2=0.752,df=1,P=0.386)及幼体(X2=0.015,df=1,P=0.903)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并且成功脱逃的次数呈现先增加在实验后期又下降的趋势;在错误次数上,两种蜥蜴(成、幼)在地理区域的比较中均没有显著差异,但整体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