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周瘦鹃的小说翻译研究
“鸳鸯蝴蝶派”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中国文学研究的边缘,因而,作为该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周瘦鹃,他对翻译及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往往被忽视。近些年来,范伯群、李德超、陈建华等学者呼吁重新评估周瘦鹃包括翻译在内的文学成就。周瘦鹃作为一名多产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数量、翻译品质及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都值得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基于多元系统理论,旨在系统探究周瘦鹃的翻译生涯,从而发现他的翻译特点,明确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本文将周瘦鹃的翻译置于广阔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下,期望对其翻译生涯有全面客观的认知。基于樽本照雄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和王智毅所编纂的《周瘦鹃研究资料》,笔者制成一份周瘦鹃的小说翻译汇总表。该汇总表清楚地反映出自1911至1947,周瘦鹃小说翻译的数量、涉及到的国籍、选取的文本类型及作者都与周瘦鹃所处的时代及他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在他的翻译过程中,周瘦鹃见证了翻译文学从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退居边缘的过程。
1917年,当翻译文学依旧占据着文学多元系统中心位置时,周瘦鹃出版了《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该《丛刻》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成熟,受到了极高的赞誉。就《丛刻》的主题来说,周瘦鹃主要选取哀情,爱国,伦理及社会主题,这与当时的社会、周瘦鹃的家庭及恋爱经历密切相关。在这些非经典化形式库进入中国传统形式库并最终成为经典化形式库的过程中,翻译文学丧失了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相应的,周瘦鹃的翻译数量急剧减少。另一方面,周瘦鹃从外国小说中习得写作方法,如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第一人称叙事,广泛应用于他自己及他人的创作中。总之,周瘦鹃的翻译反映了翻译文学从中心走向边缘的过程,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真空时,翻译文学攻占了中心位置,而随着文学多元系统中本土文学的不断发展,翻译文学逐渐从中心走向了系统的边缘。虽然周瘦鹃因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受人诟病,但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