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动态CT灌注扫描方案的确定 目的: 本部分旨在建立一个合理的动态CT扫描方案,以检测肝硬化与正常肝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差异。 材料与方法: 连续选取临床拟行增强扫描的53名患者行肝脏CT动态扫描,正常对照组20例,肝硬化组33例。以前52秒间隔1秒,后60秒间隔3秒的序列进行扫描。描绘肝脏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记录肝TDC峰值时间,利用去卷积模型分别以前52秒时间段和全部112秒时间段扫描数据计算肝脏的灌注参数:包括肝血容量(HBV)、肝血流量(H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渗透性(PS)、肝动脉指数(HAI)。 结果: ①肝TDC峰值时间在肝硬化组(85.92s±18.60s)较正常对照组(49.17s±12.77s)延后,两者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 ②扫描时间为112秒所计算的灌注参数中,肝硬化组HBV、HBF明显低于对照组(14.21±4.17ml/100ml vs 19.52±5.18ml/100ml,121.05±36.47 ml/min/100ml vs 163.72±35.60ml/min/100ml,P<0.05),PS、HAI明显高于对照组(42.04±16.29 解放军军医j比修学欢阅吐士学位论文ml/1 00ml vs 28.65士16.13ml/100ml、0.36士0.19vs0.20士0.09P<0 .05);MTT在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扫描时间为52秒时,正常对照组与肝硬化组仅PS存在统计学差异 (P(0 .05) ③正常对照组的灌注参数在52秒和112秒两个扫描时间段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肝硬化组HBV、HBF、MTT、HA工在两个时间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应用去卷积模型计算的肝动态CT灌注参数可用于临床检测肝血液动力学状态;1 12秒扫描较52秒扫描能更好地反映肝硬化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第二部分:肝cT动态曲线、灌注参数与肝硬化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目的: 探讨根据肝动态曲线及肝灌注参数观测肝硬化血流动学变化趋势及其评价肝硬化肝功能分级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连续选取临床拟行增强扫描的53名患者行肝脏CT动态扫描,正常对照组20例,肝硬化组33例,其中Chi ldA级15例,B级12例,C级6例。描绘主动脉、肝、门静脉时间密度曲线(TDC)并测量以下参数值:肝TDC上升抖率、肝TDC/主动脉 TDC峰值比(H/A峰值比)、门静脉TDC峰值密度、门静脉TDC峰值时间、门静脉TDC上升抖率;并应用去卷积模型计算肝脏的灌注参数:肝血容量(HBV)、肝血流量(HBF)、表面渗透性(PS)、肝动脉指数(HAI)及衍生参数门静脉灌注血容量(HPV)。肝功能判别分析取值点通过平衡敏感度及特异度来界定。 解放军军医j比修学晚祠吐d卜学位论文结果: ①肝TDC上升抖率、H/A峰值比与肝硬化肝功能Ch 1 ld一Pugh分级呈负相关(P<0.仍);门静脉TDC参数与肝功能Chi ld一Pugh分级间相关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HBv、HBF、HPv各参数与肝功能Ch 1 ld一pugh分级呈负相关;HAI与Ch 1 ld一Pugh分级呈正相关:PS与肝功能Chi ld一Pugh分级无相关性。 ③肝TDC上升抖率 0.54作为区分正常对照组与肝硬化组的分界点,敏感度达8 0.7%,特异度仅达73.1%。④参数HBv、HBF、HpV分别设为1 4.sml/1 00ml、145.5 ml/min/10Oml、10.49ml/100ml作为区分ChildA级与肝硬化ChildB级以上肝功能损害的分界点,敏感度分别达74.3%、65.7%、82.9%,特异度分别达72.2%、“.7%、83.3%; ⑤参数HPv在肝硬化Ch 1 1 dA级与正常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将HPV设为1 2.42ml/100ml作为区分正常对照组与肝硬化ChildA级的分界点,敏感度达80%,特异度仅达“.7%。结论: 肝TDC和去卷积模型计算的肝动态CT灌注参数均能反映肝硬化肝功能损害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多个参数能明确区分肝硬化的肝功能轻度损害与中重度损害,其中HPV是评价肝硬化程度的较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