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杜甫及其诗歌创作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人其诗在后世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学杜、注杜、论杜等多方面的杜诗接受与研究,使得杜诗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学意义和价值。追和杜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现象,实质上仍是一个学杜、释杜的过程,其创作的特色和数量,与不同时代的文学思潮及杜诗接受趋向有着密切的关联。据现存文本资料显示,明以前的追和杜诗大都以和韵为主,或与杜诗的主题情感有所契合,已经出现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及其诗歌创作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人其诗在后世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学杜、注杜、论杜等多方面的杜诗接受与研究,使得杜诗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学意义和价值。追和杜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现象,实质上仍是一个学杜、释杜的过程,其创作的特色和数量,与不同时代的文学思潮及杜诗接受趋向有着密切的关联。据现存文本资料显示,明以前的追和杜诗大都以和韵为主,或与杜诗的主题情感有所契合,已经出现了体量丰富的和杜诗集。而明前期“宗唐正音”的诗学思潮,尚杜律、主性情的杜诗接受取向,张楷个人崇儒好诗的志趣与陡转直下的政治命运,使得他在前人的和杜创作基础之上形成了颇具时代印记和个人特色的追和杜诗。次韵和意的追和杜诗,一方面充分显示出张楷的杜诗接受,即其在语言、结构上对杜诗艺术的仿照,从典故、意象、意境以及自我形象认同等角度对杜诗人格性情、思想意蕴的贴近;另一方面则展现出张楷作为异代的二次创作者,时代诗学思潮与自我意识的介入对他的追和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其《和杜诗》文本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创作特色。一是以风靡一时的杜律选注本——《杜律虞注》作为特定的参照物,由此导致其追和创作在体裁、内容、篇目及排列方式等形式和内容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与间接性。二是新增大量自注,“注杜”与“注己”相结合,在完成解读杜诗与追和杜诗的任务,突出“和意”创作精神的同时,以完整的结构与内容,骈散相间的优美语言创造了自注文本自身的文学价值。三是“和意”过程中因创作者意识的介入所引发的创作偏离,包括张楷对和诗内容的重新选择,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整体风格的变化,为追和杜诗注入时代与个人的独特意义。张楷在追和中实现了杜诗的接受与再创造,从个人的诗学意义而言,其《和杜诗》取得了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情景浑然的意境创造等艺术成就,实现了偏重无为保身、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的表达。而从杜诗接受的时代意义而言,明景泰至成化年间,李贤、万翼、郁文博等人以杜律为主,以《杜律虞注》为参照的次韵和意的追和之作,同张楷的追和杜诗在不同程度上昭示着挣脱伦理捆绑而逐渐走向重审美与真性情的明代杜诗接受。
其他文献
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威胁(Steele,1997),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持有消极刻板印象,所属群体成员由于担心或害怕,反而验证该群体消极刻板印象预言(Steele&Aronson,1995),从而感受到的威胁感和压力感。作为一种自我验证性忧虑或恐惧(迈尔斯,2006),刻板印象威胁不仅会诱使污名个体担心他人,甚至担心自己会依据
金宇澄的小说具有鲜明的空间叙事特征。空间表达与文学创作被他有机结合,这得益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趣味。他的文学创作深受绘画和电影的影响,而这两者都属于视觉艺术范畴。金宇澄在童年时期就喜欢画图,他也为自己的多部作品绘制插图80余幅,他认为书中之图,正是作者文字所不能达之处。有艺术评论员称他在视觉记忆方面出类拔萃,细节惊人,这即使在专业画家中也是很少见的。并且金宇澄自述是看着电影长大的一代人,其广泛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指尽管能够预见到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人们仍然自意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Steel,2007)。拖延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学业表现和工作绩效,还可能对企业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Sirois&Fuschia,2015)。研究表明,拖延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普遍存在(Steel&Ferrari,2013),甚至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Gust
本文以电白黎话的代表方言点霞洞镇的黎话为研究对象,对电白黎话的语音进行全面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将电白黎话与《广韵》、北京话、雷州话及闽南片闽语进行对比,以探究电白黎话的语音面貌和特点。全文共分为七章:第1章是绪论。本章介绍了电白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方言分布,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本选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行文体例。第2章是电白黎话语音系统的描写。本章归纳了电白黎话的声韵调系统,描写了合
文人结社在明代成为文人交游往来的常见方式,俨然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明代文人、文学及社会的重要视角。杭州东南名郡,山水胜都,备受文人青睐,无论是杭州本地文人还是流寓杭州的过客,在杭州都有活跃的结社行为,因此,明代杭州乃江南文人结社的一大中心。以杭州为中心探讨文人结社,在考察明代文人结社的地域特性和整体风貌的同时,也是发掘山水胜景对明代文人生活、文人心态及其所影响的文学风貌之重要参照。明代
古典诗歌的诗题、诗序、自注往往是诗人给读者解读诗歌留下的线索,更贴合诗人创作当下的心态。诗题、序、自注作为解读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自拟副文本,已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本文将苏辙诗歌的诗题、自序、自注界定为诗歌自拟副文本,勾勒苏辙诗歌自拟副文本的概貌,从中分析自拟副文本与诗歌之间的互文性,并进一步挖掘苏辙诗歌副文本所彰显的自我意识,最后探析其特色的生成因素。全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分别为绪论、正
戏题诗初始于齐梁,于中唐进入繁荣期,至明清及近代都不断有诗人创作,作为一种特殊诗体在诗坛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白居易作为唐代重要诗人有戏题诗82首,是唐代戏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其戏题诗在承袭前人戏题创作模式的同时,还呈现出许多创变之处,具有不同于前人的文学特性,因而可以作为戏题诗研究的例证。本文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围绕白居易戏题诗进行研究:绪论部分涉及三方面:首先对戏题诗的概念进行界定,明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山海经》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影视、小说,甚至是游戏中。不同领域各取所需,从《山海经》这堆神话富矿中挖掘出能为己所用的元素。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集大成者,中国神话的“渊薮”,《山海经》也是网络小说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取法对象。网络小说作者们既是神话的“说书人”,也是古老神话在当代的传播者。研究中国网络小说与《山海经》的关系,一方面能了解《山海经》等神话在网络小说中的
在特定的法律语域,《民法典》语篇中的指称衔接、结构衔接、逻辑衔接和词汇衔接等四种显性衔接方式有着各自的应用特点及动因,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民法典》语篇用词准确、简洁经济、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义连贯等语言特点和客观平实、庄严肃穆等言语风格特点。在指称衔接方面,指示指称、人称指称和比较指称的使用频率都相对较高。在指示指称中,近指远多于远指,这能在更大程度上避免指称意义的含糊不清,从而保证《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