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江口海域是我国有毒赤潮高发区,近年来由于误食染毒贝类引起的中毒事件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珠江口海域已有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和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的检出报道,但这些研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缺少一定的连续性,而不利于建立适合珠江口海域贝类毒素监测方案。为此,本研究于2007年冬季~2009年春季间,在珠江口海域的17个采样点,采集了19个贝类品种,181份样品,对其进行了PSP和DSP检测,旨在通过连续广泛的跟踪调查检测,获取PSP和DSP在珠江口海域的时空特征和种间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珠江口海域麻痹性贝毒污染状况①珠江口海域贝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PSP污染,检出率20.4%,检出值均低于我国目前暂定的4Mu/g的警戒标准。最高值出现在2009年3月3日霞涌的华贵栉孔扇贝和2009年3月4日澳头的华贵栉孔扇贝样品中,检出值均为2.15Mu/g软组织。②PSP检出率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以冬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③PSP的地理分布范围较广,珠江口、大鹏湾和大亚湾均有检出,且污染程度较高。④珠江口海域PSP主要富集贝种为僧帽牡蛎、栉江珧、华贵栉孔扇贝、褶牡蛎和近江牡蛎。⑤共检出12种PSP的成分,主要为dcGTX3、C1、dcGTX2、C2,其次为GTX3、GTX4、GTX1、GTX2、B1,而高毒力的STX、NEO和dcSTX含量较少。二、珠江口海域腹泻性贝毒污染状况①珠江口海域的DSP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都较高,分别为36.5%和25.4%。②贝类DSP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整体上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从2007年冬季至2008年冬季一直上升,而2009年春季有所下降。③就地域分布而言,DSP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均为大亚湾>珠江口>大鹏湾。④珠江口海域的多种贝类都对DSP有较强的累积能力,受DSP污染的主要贝类品种为翡翠贻贝、华贵栉孔扇贝、波纹巴非蛤、栉江珧、菲律宾蛤仔、文蛤、河蚬、僧帽牡蛎、马氏珍珠贝、褶牡蛎、近江牡蛎、泥蚶、鲍鱼贝和红蛤,其中以泥蚶、褶牡蛎、菲律宾蛤仔、栉江珧、波纹巴非蛤、僧帽牡蛎、翡翠贻贝、华贵栉孔扇贝和文蛤较为严重。在贝毒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设计了珠江口海域贝毒监测方案,确定了监测贝种、采样站位、采样频率、检测方法、毒素警戒值和防控反应机制等,以期为相关部门完善和强化贝类监测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从而保障贝类的食用安全和近岸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