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意义”这个古老的话题,一直是哲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密切关注和研究的中心课题。而翻译也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事实上,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语言的翻译几乎与语言本身一样古老。中西方传统译论(21世纪以前的译论)对长达两千余年的翻译实践的发展都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直至今日,很多知名的中外译者仍然对座右铭式、警言式的传统译论“标准”或“规范”持积极的辩证分析态度,甚至服膺不疑。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传统译论由于受特定的“历史语境”和译者个人认知语境的限制,因而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性。
认知语言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语言学中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在近30年的时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诸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象似性以及语法化等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文旭,1999,2001)。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学者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用于翻译研究,试图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如孙亚心(2001)、王斌(2001,2002)、夏家驷、时汶(2004)、王寅(2005,2007)、萧立明(2005)、宋德生(2005)、肖坤学(2006)、覃芙蓉(2007)、尹富林(2007)、挪威学者SandraHalverson(2003)等。
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几乎无人从认知语言学关于主观性/主观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原语文本中含有主观性/主观化的文本。因此,本文把认知语言学有关主观性/主观化的理论用于翻译研究,并提出了“主观化对等”这一假设。通过对比分析李白诗歌《送友人》、《月下独酌》和《长干行》的不同英译,本文探讨了“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其目的主要在于:
(1)换一种角度去看待翻译问题,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
(2)避免传统译论对意义的模糊性认识。
(3)对原语文本的理解和译语文本的检验提供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体系及标准,以避免随想式及经验式的评价。
(4)反思传统译论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
(5)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西方更加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全文共由7章组成。
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工作假设、研究方法及全文结构。
第2章为传统译论中的意义观,首先介绍中西方传统译论中的意义观,并对其进行反思,然后分析传统译论中的意义观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意义、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由于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必将给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带来一些启示。
第3章为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首先主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研究目标、理论原则,然后介绍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启示。在此,主要介绍国内学者把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语境观和识解观用于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情况。
第4章为意义的主观性与主观化,主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识解观。我们认为识解本身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我们把识解修改为“主观性识解”。然后从“主观性识解”所包含的辖域、视角、突显、详略度、情感、情态等六个主要维度探讨了意义的主观性、主观化。
第5章为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主要介绍翻译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以及翻译中的“主观化”,并提出了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这一假设,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的理解和翻译均有制约作用。
第6章为实证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验证“主观化对等”这一工作假设:
(1)译者在对原语文本的理解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受到了“主观性识解”所包含的六个主要维度(辖域、视角、突显、详略度、情感、情态)的制约,即“主观化对等”的制约;
(2)译者在译语文本的表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受到了“主观性识解”所包含的六个主要维度(辖域、视角、突显、详略度、情感、情态)的制约,即“主观化对等”的制约,并尽量实现了与原语文本的“主观化对等”。
第7章为结论与讨论。我们总结、归纳了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指出了本论文给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带来的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论文主要从“主观性识解”所包含的辖域、视角、突显、详略度、情感、情态等六个主要维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李白诗歌《送友人》lO种英译文本、《月下独酌》10种英译文本和《长干行》9种英译文本,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四个主要结论:
(1)语言的主观性无处不在,离开了主观性,语言就可能不成其为语言。事实上,认知语言学的识解观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为了明确起见,我们把“识解”修改为“主观性识解”,而且除了辖域、视角、突显、详略度以外,还应包括情感和情态,因为情感和情态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因此,我们应该从“主观性识解”所包含的这六个主要维度去理解说话者/作者的意义,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维度,都有可能不能正确理解说话者/作者的真实意义,因为说话者/作者在构建原话语或语篇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意义的这六个主要维度。
(2)“主观性识解”所包含的六个主要维度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彼此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独立,很难截然分开,因此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
(3)在理解原语文本的过程中,译者有意或无意受到了原语文本“主观性识解”所包含的六个主要维度的制约。
(4)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用译语文本表达原语文本时,有意或无意地受到了“主观性识解”所包含的六个主要维度的制约,并都在尽力实现与原语文本的“主观化对等”。
总之,从广义来讲,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译者寻求与原语文本“主观化对等”的过程。译者要想理解原语文本的全部意义,就应当从“主观性识解”所包含的辖域、视角、突显、详略度、情感、情态这六个主要维度去理解原语文本,译者要想检验译语文本是否真正再现了原语文本的意义,即是否实现了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也应该从这六个主要维度出发去检验译语文本是否真正再现了原语文本的意义。这是是因为,任何文本的产生都离不开意义所包含的六个主要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