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发酵剂对发酵乳制品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科汉森公司提供的商业发酵剂为对照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分离自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具有良好发酵特性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IMAU20312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IMAU80809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不同比例在牛乳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酵剂对发酵乳制品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科汉森公司提供的商业发酵剂为对照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分离自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具有良好发酵特性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IMAU20312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IMAU80809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不同比例在牛乳发酵(0、2、4、6 h、发酵终点)期间的活菌数、p H值、滴定酸度、粘度、持水性以及在发酵终点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确定最佳复配比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复配比例发酵剂在牛乳发酵及贮藏(0、1、3、7、14、21 d)期间的发酵特性,所得结果如下:各复配组在牛乳发酵过程中的活菌数、p H值、滴定酸度、粘度和持水性有较大的差别。在发酵终点时,各复配组发酵乳中活菌数较高,均接近于对照组;A1(1:1)复配组发酵乳滴定酸度最高,达到86.15°T,但低于对照组(97.5°T);A3(1:100)复配组发酵乳粘度达到621 m Pa·s,优于对照组(600 m Pa·s);A2(1:10)、A3复配组发酵乳持水性分别达到54%和56%,优于对照组(50%)。发酵终点时复配组发酵乳中共检测到72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酸类化合物19种,醛类化合物7种,酮类化合物11种,醇类化合物10种,酯类化合物5种,烷烃类化合物16种,含氮类化合物4种;其中一些重要的风味化合物,如乙酸、己酸、辛酸、乙醛、苯甲醛、正壬醛、庚醛等对发酵乳风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同复配比例发酵乳的热图聚类分析及PCA分析结果表明,A3复配组发酵乳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接近于对照组,感官评定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结论。A3复配组在牛乳发酵及贮藏期间共产生117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化合物24种,醇类化合物16种,醛类化合物13种,酮类化合物18种,酯类化合物11种,烷烃类化合物23种,含氮类化合物12种;PLS-DA分析结果表明,发酵中后期(4、6 h)与贮藏初期(1 d)、中期(3、7 d)、中后期(14 d)等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相似,而贮藏后期(21 d)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与其他时间点有显著差异,电子鼻系统检测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综上所述,L.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IMAU20312与S.thermophilus IMAU80809的复配比例对发酵乳的活菌数、p H值、滴定酸度、持水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有较大的影响,当复配比例为1:100时,发酵乳的口感和风味更接近于对照组,说明该复配比例发酵剂在乳制品的开发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大型真菌是生物界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很多大型真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通过对内蒙古沙日温都保护区大型真菌进行调查、采集并鉴定,首次对该区大型真菌的物种、区系、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受威胁程度进行评价和评估。结论如下:1.内蒙古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丰富,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892份,隶属于2门5纲20目47科104属208种,发
嗜热链球菌作为酸乳的基础发酵剂之一,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发酵乳制品中。嗜热链球菌S4分离自甘肃省玛曲县的曲拉中,该菌株因产酸能力强、发酵速率快、且风味优良而引起了人们关注,可作为酸乳发酵剂的候选菌株。但目前对于乳酸菌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益生功效方面,而对于其在牛乳中的内在发酵代谢特性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嗜热链球菌S4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发酵前期(p H=6.39)、发酵中期(p H=5.12)和发酵
冷冻贮藏是肉糜制品的主要储存方式,肉糜在运输、储存或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反复冷冻和解冻现象,即冻融。冻融过程中不规则冰晶体的形成导致肌肉细胞水分渗透和机械损伤,诱导肉糜制品中脂肪和蛋白质氧化。茶多酚的加入可抑制肉糜的氧化反应,但茶多酚与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可能会促使肌肉蛋白质结构改变,进而影响肉糜制品的乳化及凝胶特性。本文以0、1、3、5、7、9次冻融羊肉糜为试验对象,选择0.00%、0.01
乳脂肪滴周围有一层膜,称为乳脂肪球膜(MFGM),它主要由蛋白质、磷脂、氨基酸、多糖和各种微量元素组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乳脂肪球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采用低温长时间巴氏杀菌(LTLT,65℃/30 min)、高温短时间巴氏杀菌(HTST,85℃/15 s)、超高温巴氏杀菌(UP,125℃/4 s)、超高温瞬时灭菌(UHT,135℃/4 s),四
本研究以3月龄的苏尼特羊为研究对象,共24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对照组(C)、1%乳酸菌组(L1)、2%乳酸菌组(L2)和3%乳酸菌组(L3),利用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等技术研究日粮添加乳酸菌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和羊肉品质的影响,并测定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途径中关键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如下: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进行研究发现,L1组苏尼特羊背最
岱海作为内蒙古三大内陆湖之一,曾是水草丰茂的“塞外明珠”,其在高原生态系统中也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岱海流域生态环境劣化,水体缩小,水质持续恶化,已经对当地以及周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探讨流域土地格局、气候和水系变化对岱海湖萎缩的影响,对于岱海后期的生态修复及治理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年、2010年、2015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6期遥感影像图为数据源,以岱海湖
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盛产优质放牧牛肉,由于增产增效和生态保护的需求,规模化舍饲也在迅速发展,饲养模式的不同必然造成肉品质的差异。目前放牧和舍饲牛肉脂肪酸(Fatty Acids,FAs)指纹特征和真实性判别模型缺乏系统性的评价。从内蒙古由东到西10个旗县采集放牧、半舍饲和舍饲牛肉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和肋部皮下脂肪共148份,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牛肉中FAs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化学计量学聚类分
为解决因马铃薯全粉因不含麸质蛋白而使面团延展性差、成型不稳定等加工性能差的问题,推进马铃薯主粮化进程,本文采用超声波处理协同大豆分离蛋白(SPI)对马铃薯全粉进行改性调质处理,以巯基和二硫基的比值及SEM观察结果作为无麸质面团网络构建效果的依据;通过控制氯化钠的添加、冻融循环的次数及二者共同作用模拟面条的加工运输以及冷藏条件下不同种类的蒸制面条品质特性,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单纯超声波处理对马铃薯
蒙古族家具纹样的识别分类主要依赖于人类的视觉感官,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取样的设备、环境条件的影响以及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致使蒙古族家具纹样受到影响,为了保护与传承蒙古族传统家具纹样,同时为蒙古族家具纹样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实现蒙古族家具纹样的计算机自动化应用。为实现蒙古族家具纹样的增强与识别,本文以蒙古族家具纹样中的植物、动物、云朵三类纹样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自适应伽马校正(AGC,Adaptiv
母乳营养成分丰富且微生物菌群复杂,不仅是婴幼儿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新生儿肠道菌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具有迥然不同的地域情况、气候环境和民族特色,这导致当地居民具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从而影响到母乳中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和基因功能。本文通过传统纯培养方法和16S r RNA基因序列鉴定技术,对采自新疆的母乳样品中乳酸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应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和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