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笔下的异国形象研究,是张爱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与异国渊源极深的著名作家。她出生于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从小既接受过传统的私塾教育,又接受过西式的学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背景。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租界中,阅读过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能够熟练掌握双语进行创作的作家来说,她笔下的异国形象塑造明显带有自我形塑的性质。本文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以文化互视为基点,借助于个人和社会集体想象理论,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关系中,具体研究张爱玲作品中的异国形象是如何被想象、被塑造出来的,进而把握异国形象的特点和文化表征。除了绪论和结语外,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重点研究张爱玲塑造异国形象的理论基础。在整体阐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基础上,以个人和社会想象理论为依托,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分别从个人想象和社会集体想象两个维度,确立张爱玲笔下异国形象塑造的理论基础。首先从内部分析着于,根据张爱玲本人的人生经历与阅读经验,揭示其塑造异国形象时的独特视角——双语文化背景所形成的审视本土与审视异国的双重视角。然后从外部分析着手,分析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两个层面:中国人的异国想象和张爱玲同时代并且受到张爱玲关注的作家流派笔下的异国想象,探讨张爱玲笔下的异国形象塑造和描述可能受到的影响。第二部分,研究张爱玲笔下异国形象的类型、特点及其文化表征。以文化互视为切入点,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将张爱玲笔下的异国形象厘分为三种类型,即殖民都市形象、异国人物形象、社会生活形象。在此基础上,将其纳入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关系进行审视,全面系统地阐述张爱玲笔下三类异国形象被想象、被塑造的过程,把握其形象特点及文化表征。张爱玲笔下的异国形象塑造,不仅仅是对他者简单的复制和描述,而是异域文化的相互投射。作为异国形象塑造者的张爱玲,在塑造异国形象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把自身的某些文化信息附加在他者身上,传递了自我的某种形象。第三部分研究张爱玲塑造异国形象的态度,亦即价值取向。张爱玲笔下的异国形象塑造,体现了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互动,但其背后却暗含着异国形象塑造者的意识形态动机。一方面,基于本土与异国间的相异性,通过具体分析张爱玲笔下本土人物对待异国的不同态度,即自我对他者的狂热、自我对他者的憎恶以及文化身份认同困境等,以揭示异域文化对峙冲突中的意识形态导向作用。另—方面,着眼于人类普遍的生存境遇,通过分析张爱玲笔下人物在生存的重压和女性的生命韧性方面所具有的相通之处,揭示自我与他者的趋同性所包蕴的普世价值。结语部分总结全文,重点阐述研究张爱玲笔下的异国形象对于深化张爱玲研究、对于我国当代形象学研究等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