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是支原体科、脲原体属中主要微生物之一,可分为2个群(Parvo和T960生物群)和14个血清型(1~14血清型)。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Uu感染一线药物之一,在孕妇、儿童患者中,大环内酯类更是唯一可选用的药物。近年来国内外报道Uu对大环内酯类耐药形势十分严峻,但相关的耐药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我们经过初步研究,发现耐红霉素的Uu临床株存在介导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ermB、msrA/B基因,但是否存在其它的耐药机制尚未清楚,耐药表型与耐药机制的关系、以及耐药基因在Uu中的定位也未见文献报道。
研究目的:
测定Uu临床株对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及克林霉素标准品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PCR检测Uu菌株的ermB、msrA、msrB、msrC、msrD、ereA和ereB耐药基因及转座子遗传标记int—Tn基因,探讨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关系及耐药基因在Uu中的可能定位,以全面、深入的认识Uu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及其相关的分子基础。
研究方法:
1.Uu菌株:收集我院皮肤性病科2008年3~5月份非淋菌性尿道炎/粘液脓性宫颈炎患者的尿道/宫颈拭子分离的Uu菌株72株。以Uu标准株3(ATCC27815)、8(ATCC21618)血清型作实验的标准对照。
2.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Uu对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克林霉素标准品的体外MIC。
3.耐药基因检测及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关系分析:应用PCR法检测ermB、msrA、msrB、msrC、msrD、ereA和ereB耐药基因,研究Uu耐药基因与耐药程度、耐药表型的关系。
4.int—Tn基因的检测及其与耐药基因关系分析:PCR法检测各Uu临床株菌株是否存在转座子遗传标记int—Tn基因,研究Uu转座子与耐药基因的关系。
5.Uu菌株生物分群:以Uu的多条带抗原基因(MB—Ag基因)为靶穿列设计引物,将Uu分为Parvo和T960两个生物群,研究两生物群之间在耐药性、耐药基因及转座子携带率方面的差别。
研究结果:
1.72株Uu临床菌株经培养鉴定均符合Uu生物学特征。其中,Parvo生物群51株(51/72,70.83%),T960生物群21株(21/72,29.17%)。
2.72株Uu临床菌株对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和克林霉素的MIC范围均为<0.125~≥128μg/ml;MIC50分别为32、4、4和8μg/ml;MIC90均为≥128μg/ml。标准株3、8血清型对四种抗菌药物的MIC均≤2μg/ml。
3.72株Uu临床株中,检测到ermB、msrA、msrB和msrD基因的菌株分别为21、1、12和24株,检测到同时携带两种或三种耐药基因的菌株为l3株。没有菌株检测到msrC、ereA或ereB基因。ermB基因阳性的菌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MIC范围为≥4μg/ml和≥0.5μg/ml,对阿奇霉素、交沙霉素的MIC范围均为≤0.125~≥128μg/ml(M或ML表型)。msr基因阳性菌株对红霉素的MIC范围为≥4μg/ml,对其它三种大环内酯类药物的MIC范围均为≤0.125~≥128μg/ml(M或MS表型)。
4.72株Uu临床株中,21株Uu检测到int—Tn基因。仅ermB基因与int—Tn基因在相关性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5.两生物群对四种抗菌药物的M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株msr基因阳性Uu中,Parvo和T960生物群分别21和10株;21株ermB阳性菌株中,Parvo和T960生物群分别占16和5株;l3株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Uu中,Parvo和T960生物群分别占8和5株。仅msrB基因主要分布于T960生物群(P<0.05)。
研究结论:
1.Uu临床株存在介导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msr基因(包括msrA、msrB和msrD基因)和ermB基因,未发现msrC、ereA、ereB耐药基因。同一菌株可同时存在多种耐药基因。
2.msrB、msrD基因介导M或MS耐药表型,而ermB基因介导M或ML耐药表型。
3.Uu可携带转座子。ermB基因可能定位Uu的转座子内。
4.两生物群对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及克林霉素的敏感性均无显著差异。两种生物群均存在msr及ermB耐药基因,仅msrB基因主要存在于T960生物群,而其它耐药基因在两生物群之间分布差异无显著学意义。int—Tn基因在两生物群之间分布也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