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损伤钛合金薄板激光再制造工艺、组织及性能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tman81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制造工程发展的核心在于再制造关键技术的发展,而再制造关键技术发展的重心则在于面向高成品附加值对象的再制造关键技术理论和方法的突破。以“严(性能严)、精(精度高)、薄(结构薄)”为特征的现代航空航天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整体结构钛合金薄壁件,就是一类具有极高成品附加值的再制造对象。本文采用较为适合薄壁件再制造的激光再制造技术,并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存在典型线损伤—裂纹的两种钛合金薄板进行再制造研究,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1)对线损伤钛合金薄板再制造毛坯设计、填材粉末及粉末片制备、激光器选择、试样表面处理、以及气体保护等激光再制造工艺过程主要环节进行了详细研究,以为获得优良再制造品质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基于线损伤金属薄板激光全熔透连接成形过程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射垫板实现的线损伤金属薄板激光低阈值X型连接成形新方法---背反射增效激光焊,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背反射增效激光焊在常规焊接工艺实现薄板全熔透V型连接的工艺参数下即可实现X型连接,且其焊缝区面积增加了35.49%即激光能量利用率提高了35.49%;同时,焊接接头热影响区的宽度没有增大反而呈现出减小趋势,且界面区中定向生长组织特征也有所弱化。  (2)基于背反射增效激光焊简便易行、在低能量阈值下即可实现X型连接、以及对焊接接头组织无不利影响等优点,采用背反射增效激光焊接技术对线损伤TC4钛合金薄板进行了再制造研究。研究表明:TC4钛合金薄板再制造接头的显微组织和硬度分布均存在梯度特征,其组织从焊缝的粗大β柱状晶转变为热影响区的原始α基体组织、β相和细小针状α′马氏体混合物,硬度也由焊缝区的583HV变化为热影响区的427HV乃至靠近母材处的350HV。同时,拉伸试验结果表明:TC4钛合金薄板再制造接头拉伸强度的平均值为652MPa,达到了母材拉伸强度(996MPa)的65%,还需进一步提高接头的拉伸强度。  (3)基于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优化了Ti-25V-10Cr阻燃钛合金薄板背反射增效激光焊接再制造工艺参数,并详细地研究了再制造接头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再制造接头焊缝组织由粗大的β柱状晶组成(该区域的硬度最高约为570HV),而热影响区组织仍为单一等轴β相组织,在焊接热作用下部分晶粒长得十分粗大,硬度测试结果表明该区域硬度较低(290~312HV,其中母材硬度约为320HV),说明该区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软化。拉伸试验结果表明:Ti-25V-10Cr阻燃钛合金薄板再制造接头拉伸强度的平均值为405MPa,明显低于母材的拉伸强度1002MPa,这可能与阻燃钛合金自身焊接性较差有关。  (4)初步探索了添加含量为1 wt.%纳米SiC颗粒和含量为3wt.%纳米CeO2颗粒对两种钛合金薄板背反射增效激光焊接再制造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添加纳米颗粒后,在一定程度上细化了TC4钛合金薄板和Ti-25V-10Cr阻燃钛合金薄板再制造接头的焊缝组织;然而由于添加纳米颗粒后焊缝中凹陷、气孔等缺陷有所增加(这可能与纳米颗粒引入方法直接有关),以致于再制造接头的拉伸强度并没有较大的提高,其中接头拉伸强度最好的是纳米SiC颗粒增强的TC4钛合金薄板再制造接头(其拉伸强度达到了702MPa)。可见,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入纳米颗粒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
其他文献
随着非球面等光学元件在现代光学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对光学元件的加工与检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触式测量方法精度通常在微米、亚微米量级上,能满足检测精度要求,已成为当前光学元件测量的主要检测手段。本论文基于合作开发的小型超精密光学元件测量系统,针对超精密测量中的误差分离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数据处理的数学模型。对测量系统中的各种系统误差进行了分析,包括工件安装倾斜带来的线性误差、
20世纪90年代出现并发展迅速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科技界关注的热点,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与计算机之间枯燥、生硬和被动的现状,大大推进了计算机技
课题在前一代开发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继续对电动助力转向的控制策略、助力特性、控制算法、硬件集成电路、软件控制程序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提出硬件、软件的
论文对基于嵌入式技术的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通过了解用户需求,定义了系统的功能以及关键技术,制定了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
研究表明电动拖拉机具有高效、节能、终端零排放等特点,能够解决传统农用机械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然而电池作业时间短,充电时间长,制约了纯电动拖拉机的推广应用。因此
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是评价车辆悬架性能的核心指标。被动/半主动悬架无法对二者进行有效协调,主动悬架要以消耗大量能量为前提以实现二者并存。在上述情况中,悬架系统都是
针对目前摩托车系统动态特性研究多采用多刚体动力学进行研究,没有将摩托车车架作为空间柔性体进行研究,导致其动态特性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别,因而开展摩托车刚柔耦合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