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中美新闻媒体对2014年中国“两会”中“改革”为主题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评价理论为微观指导框架解读新闻文本,以文化价值取向理论来分析新闻语篇所体现的宏观的文化差异,探讨中美媒体的报道特点和文化差异。本论文通过日本早稻田大学劳伦斯·安东尼教授编写的Antconc v3.4.1检索软件统计新闻报道在检索条目、关键词、单词表方面的计数差异,在评价理论基础上对词汇层面上的语篇进行了对比分析,再以美国学者克拉克洪和斯托特拜克的文化价值取向维度理论进行文化层面上的对比评估,通过以上三层分析来论证以下假设:中国新闻总体是采用“积极趋向”、“全局意识”、“未来为导向”的报道方式,而美国新闻是“消极趋向”、“细节导向”、“过去为导向”报道方式。经过定量统计和文本分析后,该假设得到了证实。研究表明,中美媒体两会报道在语篇和文化层面上各有所趋。在微观语篇架构上,美版报道用词屈折形态单一、词汇领域狭窄,多用显性词汇直接描写事实和陈述观点,少有留白,用多声部方式展现不同意见的对比,掩盖记者本人意见,凸显消极影响为前景,篇章结构整体呈倒金字塔形。中版报道视野呈现出全景视角,使用较多专业领域词汇和词汇的不同屈折形态,如:带有积极倾向的动词、形容词、副词、修饰语,以“中国”为第一人称主语,使用单声部追求意见的和谐统一,强调政府改革能力与决心,凸显积极影响为前景,篇章结构基本呈正金字塔式。在宏观的文化维度方面,由于对中国政府改革认识的不同,《华尔街日报》报道着眼于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形势和问题,《中国日报》报道不仅同样讨论了现实问题更谈及了未来的解决方案,对未来发展持有乐观、国际合作性的态度。中版记者通过多次使用“承诺”一词,明确表达其对政府改革能力与决心的信任,但其也认为当下改革需要时间和过程。在社会关系和介入系统视角方面,美版引用多位官员和专家个人意见,显示出个人主义的倾向,而中版强调集体主义,多用“中国”作主语,体现国家与个人在改革方面决心和信心的高度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