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由于这些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分类研究方法掩盖了不同国家(即使是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之间可能存在的严重差异性,其研究结论顶多只能支持这样一个观点:无法在国与国之间比较金融结构的优劣,但却无法否定金融结构本身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以更加直白的语言来说,那就是英、美的金融结构是市场主导型的而日、德是银行主导型的,尽管无法比较二者的优劣,但却不能否定市场主导型结构相对于英、美,银行主导型结构相对于日、德的重要性。也正是如此,认为对金融结构问题的研究,应该去重点关注那些影响金融结构的基本因素,并结合一国的现实国情来选择适合该国的金融体系,而不应该停留在银行主导型结构与市场主导型结构孰优孰劣的争论上。 企业作为一国经济的细胞,其质量的优劣、是否具备成长的潜力和条件,将会对该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这样认为,企业成长是作为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中间环节而存在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来实现的。因此,从企业成长的视角来审视一国的金融结构,除了能让更加清晰地认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还有助于去对适合一国企业成长的金融结构作深入地研究。这也是在本论文中,重点关注我国金融结构与企业成长的适应性问题,并从如何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视角,来思考我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是对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认为尽管很多研究成果因为"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无关"而有要去否定金融结构重要性的倾向,但由于其研究方法的缺陷,其研究结论顶多表明无法在国与国之间比较金融结构的优劣,但却无法否定金融结构本身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尽管在进行大范围国际比较时,金融结构显得"不重要",但具体到某个国家而言,它却绝对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随后,不仅提出了当前金融结构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而且还初步讨论了研究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2章是对我国金融结构现状和成因的分析。从存量角度对我国金融结构的分析表明:在我国金融资产总量中货币类资产占主要份额,这也与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相适应。但就各类金融资产的相对变化而言,保险类资产和证券类资产却具有更高的增长速度,而这也导致了货币类资产相对比重的下降。对我国融资结构的分析也表明,无论从当年融资额还是累积融资余额来看,银行体系提供的间接融资均居于绝对主导的地位,证券市场提供的直接融资都是不重要的。而直接融资的内部结构,还表明通过企业债券提供的融资比重极低。本章最后一节的分析表明:尽管收入水平决定我国不可能具有较为发达的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但庞大的经济规模加上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衡,则会给非银行金融中介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注入额外动力;糟糕的法律环境、不完善的会计制度以及对银行业的严格管制,不仅导致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落后,而且更不可能支持我国发展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对国有银行存款者的隐含保险以及政府的政治取向,则会加剧货币类资产向国有银行集中的趋势,从而不利于新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发展。因此,我国具有落后的、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第3章是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我国银行业现状的考察。对我国银行业集中情况的考察,表明我国银行业市场是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而且运用产业经济学原理对我国银行业集中情况的分析表明,我国银行业高寡占型、低差别化、高进入和退出障碍的市场结构,并不是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而是在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形成的。对我国各类银行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则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最低的经营业绩,政策性银行的业绩最佳,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介于二者之间。随后还分别就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经营业绩状况的原因做出了解释。 在第4章,分析了金融结构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问题。这主要体现在金融结构对储蓄动员、国内投资以及融资结构和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上。的研究表明:在当前我国收入水平较低、法律体系不完善、社会信用状况较差且只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情况下,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将更加有利于储蓄动员。就增进国内投资而言,则应充分发挥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的相对优势,为企业投资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和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对金融结构、融资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相互关系的分析,得出了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结论。而对那些处于制度变迁中的国家而言,银行(中介)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尤其重要。以上几个方面的结论,都倾向于支持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第5章考察了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的方向问题。在对我国银行业结构优化的分析中,着重分析了银行业结构对银企关系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问题。而在证券业结构优化的分析中,侧重于证券市场融资在改善企业治理机制方面的作用,并主要阐释了在我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证券市场的重要意义。而对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的问题,认为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构成的状况而选择不同的优化方向:对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地区而言,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地区性中小银行上,而且由于这些地区金融资源的有限性,还应该对中小银行的数量施加一定的限制,以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银行体系。对于发达的大城市地区而言,应该更多地从提升金融体系效率的角度来调整该地区的金融结构。金融体系构建的主旋律应该是放松管制,形成一个大银行、中小银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证券市场融资相互竞争的局面。而且,还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待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的问题,根据各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来不断调整其金融结构优化的策略。 第6章是结合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特点对我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的分析。主要结合我国政府主导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的特点以及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的条件要求,对我国金融结构优化中各利益主体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仍在相当长时间内居于主导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微观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中将会更多地体现诱致性变迁的成分。也正是基于这一分析,还指出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和结构优化的可能路径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就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结构安排而言,本文试图通过对既有文献的回顾和梳理,找出那些影响金融结构的基本因素,这也是分析金融结构问题的重要参照系或基准。然后通过我国实际情况与该参照系或基准的对比,来分析我国金融结构的现状及其合理性。金融结构与企业成长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不仅打开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黑箱,而且也是下一章从企业成长视角分析我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的理论铺垫。最后一章的分析,看上去似乎与论文主题没有什么关系,但它却是我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分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道理很简单,尽管金融结构与企业成长相互适应的理想状态是追求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却要受到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中各种特殊因素的影响。 本论文在以下几点上有所创新: 一、将企业成长作为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中间环节,使得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更加清晰,也使得大家能够从微观层面来分析一国金融结构优化的问题。 二、尽管研究者们在总体上认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无关"观点,但这并不能否定"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也就是说,当具体到某个国家时,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既认同当前我国金融结构的合理性及其与国情的适应性,但又同时认为它具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对我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的讨论,不应该过分地集中在增加市场融资比重并降低银行融资比重上,而是应该更加关注银行(中介)和金融市场内部结构的调整上。 四、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使得我国金融结构在总体上与我国现实国情相适应的情况下,在地区层面上却是严重不适应的。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来选择各自的金融结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