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河道治理发展走过从工程治理—生物修复—生态恢复历程。生物修复治理技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得以迅速发展的一项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原理,通过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河道生态恢复等技术,对城市河道进行治理,在修复过程中,必须根据城市河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生物修复组合技术。
本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对生物滤床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凹窦涌水体的耗氧实验研究;利用土著微生物定向扩增技术、靶向给药、底泥生物氧化技术,再结合水体生态恢复技术及其他环境工程手段如物化技术、人工增氧等对佛山市凹窦涌的黑臭水体进行生物修复治理研究。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1)有栽种植物的处理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果要明显好于无栽种植物的空白处理系统,并且建议栽种密度为16株/m<2>。
(2)通过水体耗氧研究发现凹窦涌水体中还原性无机物及极易被氧化的有机物含量高达27.1%,另外,水体中氨氮浓度也高,平均达到20mg/L,但水体中溶解氧极低,这是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因此人工增氧技术是治理中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3)在完全没有截污的情况以及每天进水流量3000m<3>/d~5000 m<3>/d的高负荷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冲量下,通过生物修复治理,凹窦涌水体基本上消除了黑臭现象,从上游到下游,水色由黑色逐步转为暗黄、黄绿色,水体透明度也稳步提高,从上游黑色水体的0cm~10cm左右,提高到下游的45cm左右,在上游不断流入污水的情况下,COD<,cr>除去率达80%以上,下游COD<,cr>保持在35mg/L~45mg/L左右,NH<,3>-N和TP除去率为45%~55%左右,下游DO保持在4mg/L以上。
(4)通过对本工程项目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本工程项目的初期投资只为300元/吨,这费用远远低于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初期投资费用,而本工程项目的运行费用为0.35元/吨也在比较合适的范围。
通过本次研究,表明对于无法截污的城郊河道,在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底泥生物氧化、生物促生、水体增氧、复合生物滤床、水体生态恢复等生物修复措施再结合其他环境工程手段处理,能有效地消除水体黑臭现象、提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为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和养护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