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凹窦涌生物修复工程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jun0412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河道治理发展走过从工程治理—生物修复—生态恢复历程。生物修复治理技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得以迅速发展的一项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原理,通过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河道生态恢复等技术,对城市河道进行治理,在修复过程中,必须根据城市河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生物修复组合技术。 本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对生物滤床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凹窦涌水体的耗氧实验研究;利用土著微生物定向扩增技术、靶向给药、底泥生物氧化技术,再结合水体生态恢复技术及其他环境工程手段如物化技术、人工增氧等对佛山市凹窦涌的黑臭水体进行生物修复治理研究。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1)有栽种植物的处理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果要明显好于无栽种植物的空白处理系统,并且建议栽种密度为16株/m<2>。 (2)通过水体耗氧研究发现凹窦涌水体中还原性无机物及极易被氧化的有机物含量高达27.1%,另外,水体中氨氮浓度也高,平均达到20mg/L,但水体中溶解氧极低,这是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因此人工增氧技术是治理中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3)在完全没有截污的情况以及每天进水流量3000m<3>/d~5000 m<3>/d的高负荷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冲量下,通过生物修复治理,凹窦涌水体基本上消除了黑臭现象,从上游到下游,水色由黑色逐步转为暗黄、黄绿色,水体透明度也稳步提高,从上游黑色水体的0cm~10cm左右,提高到下游的45cm左右,在上游不断流入污水的情况下,COD<,cr>除去率达80%以上,下游COD<,cr>保持在35mg/L~45mg/L左右,NH<,3>-N和TP除去率为45%~55%左右,下游DO保持在4mg/L以上。 (4)通过对本工程项目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本工程项目的初期投资只为300元/吨,这费用远远低于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初期投资费用,而本工程项目的运行费用为0.35元/吨也在比较合适的范围。 通过本次研究,表明对于无法截污的城郊河道,在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底泥生物氧化、生物促生、水体增氧、复合生物滤床、水体生态恢复等生物修复措施再结合其他环境工程手段处理,能有效地消除水体黑臭现象、提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为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和养护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多媒体的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用户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信息的匮乏,而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尤其是图像信息中准确、快速地找到满足需求的有用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
期刊
随着光学薄膜技术的逐渐成熟,红外增反膜已经成为薄膜工作者的一个研究焦点。增反膜是以高折射率和低折射率材料按照设计厚度交替镀制而成的多层膜系。基于其高反射率低损耗的特性使得其在高能激光武器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从Maxwell方程组出发探讨了增反膜工作原理。借助Essential Macleod软件以1392nm为参考波长设计了S/(HL)^7H/A结构的增反膜系。以折射率、应力状态及材料在红外波段
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又一重大疾病,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开始关注各类环境污染物对身体产生的危害。因此作为典型室内污染物之一的甲醛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业已证明,甲醛可对血管内皮及心肌细胞造成损伤,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考虑到甲醛进入人体后进一步转变为甲酸的新陈代谢过程在1943年就被人们熟知,且甲酸的使用也越来越渗透到生活的方方
学位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科学设计探究问题,合理组织探究活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
目的 探讨宫腔镜粘连松解术后不同剂量雌激素对子宫粘连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2017年在医院接受宫腔镜粘连松解术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
本文利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蒸发法制备了纯Cu纳米粉,最佳工艺条件为:电流300 A、氢氩比1/1、气体总压0.07 MPa。利用XRD、SEM、TEM等方法对制备的纳米Cu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为6%~10%[1],其临床症状主要为高雄激素血症、月经不调及不孕症,PCOS伴胰岛素抵抗(IR)者约占50%~70%.PCOS发病原因复杂,尚未明确,目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