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麦麸是小麦制粉的主要副产物,富集了小麦籽粒的大部分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目前全谷物加工与消费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全麦粉作为全谷物的重要分支,市场潜力巨大。针对麦麸存在的食用安全性差、贮藏稳定性差、加工适应性差三大问题,本研究对麦麸及回添全麦粉进行综合性的品质提升,以期为全麦粉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本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采用柔性微脱皮方式,研究0-5%脱皮率对小麦籽
【基金项目】
: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大宗面制品适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面条制品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2018YFD04010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麸是小麦制粉的主要副产物,富集了小麦籽粒的大部分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目前全谷物加工与消费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全麦粉作为全谷物的重要分支,市场潜力巨大。针对麦麸存在的食用安全性差、贮藏稳定性差、加工适应性差三大问题,本研究对麦麸及回添全麦粉进行综合性的品质提升,以期为全麦粉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本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采用柔性微脱皮方式,研究0-5%脱皮率对小麦籽粒的卫生、加工及营养品质的影响规律,并对比工业生产线上未脱皮与微脱皮对制粉工艺及麸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脱皮率为1.08%时,籽粒减菌率达80.11%,呕吐毒素(DON)去除率为15.82%。此时小麦增碎率为0.15%,小麦硬度指数、水分及灰分含量与未脱皮籽粒无显著性差异。自第2道脱皮后,小麦减菌率及DON去除率均无显著性变化,而小麦增碎率逐渐增加,硬度指数降低;脱皮籽粒的灰分显著下降,脱除麸皮的烷基间苯二酚(ARs)含量显著增加,灰分及淀粉含量逐渐增加。通过脱除麸皮及脱皮籽粒的显微结构观测到,1.08%的脱皮厚度约为25-35μm,脱除大部分外果皮且内果皮及种皮保持较完整。微脱皮制粉的麸皮整体粒径偏小但粉碎上限一致,且三路基础面粉的灰分均下降。微脱皮制粉所得的前中后路粉及粗细麸的微生物数量和DON含量显著减少,菌落总数分别降低了23.02%、25.79%、32.63%、36.94%、41.32%;DON去除率分别为16.76%、17.76%、20.75%、16.46%、11.78%。因此,采用柔性微脱皮方式,1.08%的脱皮率能够微量均匀地去除外果皮而不损伤种皮,有效降低小麦籽粒表面有害物质且对籽粒加工及营养品质的影响较小,在工业化生产中微脱皮能够维持小麦原有制粉特性,获得卫生品质更好的麸皮与低菌化的小麦粉。(2)基于“蒸汽调质-保温钝酶-可控脱水”的麸皮稳定化系统,建立调质保温钝酶方法,优化钝酶工艺参数,运用一级动力学模型分析脂肪酶灭活规律,并通过麦麸酚含量变化对稳定化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随着调质水分、保温温度和时间的增加,麦麸脂肪酶钝化效果增强。通过失活动力学分析得出,随着水分和温度的增加,失活速率常数k值上升,指数递减时间D值下降,说明调质处理能有效降低脂肪酶对温度的依赖性。基于钝酶效果及热量分析,优化工艺条件为:30%水分含量、90℃下保温4 h,其脂肪酶灭活率达93.8%,残留酶活力为0.264 U/g。此条件下游离酚含量提高46.25%,结合酚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总酚含量提高9.29%。由此可见,通过调质处理提升钝酶效率,结合保温处理降低能耗,在有效钝酶的同时能充分保留麦麸中的酚类物质,则调质保温稳定化方式能较好满足麦麸工业钝酶需求。(3)研究麸皮粉碎后不同筛分组分中完整糊粉细胞簇比例与贮藏稳定性的关系,明确麦麸最适破碎程度,以此优化麸皮气流涡旋微粉碎的工艺参数,并对比不同粉碎程度的麸粉对回添全麦粉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麸皮粒径的减小,糊粉细胞簇数量成倍降低,边缘破碎细胞的比例也成倍增加,细胞内容物暴露更加充分;200目筛下麸皮的糊粉细胞结构基本被破坏,细胞内容物充分溢出。未钝酶麸皮的脂肪酶活力随着粒径的减小而显著升高,同时麸皮脂肪酸值增长率成倍增加。以80-200目组分占比与产量乘积所得的目标组分得率来评价微粉碎效果,麦麸气流涡旋微粉碎的优化工艺为:喂料器频率30 Hz、粉碎盘频率50 Hz和分级轮频率30 Hz,优化工艺下的麸皮糊粉层细胞簇完整比例最高的同时也保证了粉碎效率,回添全麦面带的褐变程度较低,具有一定的抗拉能力且黏附能力较低,面筋网络结构的形成也较好。因此,麸皮粉碎后完整糊粉细胞簇比例越高,脂肪酸增长率越低,回添全麦粉的贮藏稳定性更高,优化粉碎工艺下的麸粉有利于提升回添全麦粉的加工品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低下儿童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诊断的12例免疫功能低下CMV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免疫功能低下CMV肺炎患儿的一般情况、宿主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依据性别、年龄、基础病,匹配对照组,临床诊断为真菌性肺炎16例(念珠菌肺炎8
氟化锶(SrF2)材料具有宽的透光范围、低的声子能量、负的热光系数以及低的折射率等优点,是一种优异的激光增益介质基质。Nd3+具有易于实现粒子数反转的四能级系统,Nd:SrF2在波长1000-1100 nm范围内容易实现连续调谐,并且有潜力实现超快激光输出,适用于核聚变能源领域。Er3+具有非常丰富的能级结构,Er:SrF2在可见光和1.5μm波段有较宽的吸收带,容易找到有效的泵浦源,在医疗手术、
随着世界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多,人们对于肥料以及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如何高效环保地合成氨越来越被广泛关注。传统哈伯法合成氨耗能巨大,且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因此如何寻找替代的合成氨工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化学催化合成氨因其操作简单且节能环保,转化效率高而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新合成氨方法。但是目前还未找到高效并且稳定的催化剂来满足工业上的生产需求,为了解决目前催化剂设计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多的科研人
结冷胶(gellan gum)是由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有氧发酵产生的胞外多糖,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耐酸、耐高温、热可逆以及用量少,正逐步取代琼脂和卡拉胶在工业上的应用。然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野生菌株发酵生产结冷胶的产量较低,导致市场上结冷胶价格较高,限制了结冷胶在食品工业中的大量应用,因此选育结冷胶高产菌株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结冷胶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薄膜基底结构被广泛地应用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基底上的薄膜结构在制造和加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残余应力,在工作环境中由于热力耦合的作用会产生热应力等。薄膜应力对薄膜器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应力是导致薄膜失效破坏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展关于薄膜应力的理论研究以及实验测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搭建了一套非接触高温全场变形测
实验背景:P23H突变导致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以往的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细胞焦亡、氧化应激、钙蛋白酶以及胶质细胞的激活等机制参与了该病的疾病进展。然而,不同机制的作用和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并评估P23H相关adRP的发病机制,并寻找与疾病进展相关的新基因。实验方法:本研究以C57BL/6J(B6J)小鼠作为对照,对出生后7天(PN07),出生后10天(
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和环境的变化对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新型绿色能源势在必行。燃料电池和电解水技术中现有的贵金属电催化剂(如Pt基材料,Ru/I基材料)由于成本高昂、稳定性差等缺点难以支撑它们的商业化应用,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拥有独特几何、电子结构和物理和化学性能的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2D-TMDs)就是一种颇有潜力的替代选择。本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俗称老年痴呆症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淀粉样多肽Aβ的错误折叠和自组装是阿尔茨海默病症(AD)的发病原因之一。研究表明,Aβ很容易聚集,形成具有β-折叠二级结构的Aβ聚集体,产生神经毒性,所以Aβ为治疗靶点的研究已成为关注的热点,找到有效抑制淀粉样多肽Aβ聚集的材料迫在眉睫。现有的抑制剂主要有小分子抑制剂,多金属氧酸盐,纳米粒子等,它们的生物相容性不好,近年来文献报道了一些多肽抑制剂,
漆酶(苯二醇∶氧氧化还原酶,EC l.10.3.2)为一类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因其能够催化氧化多种酚类和非酚类化合物,在食品、医药、造纸、环境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漆酶的表达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添加诱导剂是提高漆酶产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而高效无毒的诱导剂的开发是关键。本论文采用螯合铜离子的三肽-蓝铜胜肽(GHK-Cu)为诱导剂,以变色栓菌液态发酵为研究对象,优化GHK-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是将驱动电机直接安装在驱动轮内或驱动轮附近,不仅具有驱动传动链短、传动高效、结构紧凑等突出优点,同时各车轮驱动与制动力矩独立可控,为车辆横向稳定性控制带来了巨大优势和便利。轮胎作为车辆与路面接触的唯一部件,其力学特性在车辆横向稳定性控制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动态特征,轮胎纵向力与侧向力相互耦合且互相制约,如何在构建能够准确反映轮胎非线性力学特征的数学模型基础上,实现分布式驱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