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儿童文化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言说儿童独特体验和感受的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化的最直接的载体之一。然而,外国文学译介研究中的儿童文学的译介在我国至今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国内学者对这一新主题做的研究不多。本文从翻译史的角度出发,结合多元系统理论对中国五四以来译介的儿童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进行较为系统的描述性研究。文中探索性地将国外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时期(1919-1949);第二阶段是1950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第三阶段是1979年到2009年。作者对三个时期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译介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译介过程中的社会、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对儿童文学翻译选材和方法的影响,解释各个阶段儿童文学译介的特点和对国内所产生的影响。在第一阶段(1919-1949),中国社会各种思想迭起,人们为了救国兴国转向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翻译文学为承担此历史任务繁荣发展。由于中国文学系统本身面临危机,加上人民渴望启蒙下一代,儿童翻译文学很快由边缘走向中心。在第二阶段(1949-1978),儿童文学译作高度意识化,被简化为政治教育的工具。虽然儿童文学译作在这一阶段开始占据了中国心位置,但是持续时间并不久。在第三阶段(1978-2009),儿童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多样化和系统化了。儿童问题再次受到重视,以儿童为导向的文学特征逐渐形成。儿童文学译作不容忽视,也将继续蓬勃发展,并且对未来中国读者和作者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翻译过程的研究,可以深刻地了解和审视译介过程背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翻译文学和本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文章对这样一个重要却极易别人忽视的题材,在多元系统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是对多元系统理论的一次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