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之美与齐梁书风的转变——以王羲之书法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集大成的时期。它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且极具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东汉末年,政局的动乱,社会的苦痛,都为玄学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条件,汉朝“独尊儒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书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以至于在宋齐间形成了“自然尚韵”的书风,王献之“妍媚”、“逸气”的书风也因此得到大范围的流行。 梁武帝上位后,想借用王羲之书法来复兴钟繇书法,可惜他的愿望未能如愿。相反,体势居于王献之“今瘦”书风与钟繇“古肥”书风之间的王羲之书法得到复盛。 “中和之美”的艺术感染力乃是王羲之书法得以复盛并扭转书风的关键因素。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结合儒家和道家思想,分析“中和之美”的内涵及其在书法上的体现;第二章则从社会背景出发,叙述玄学、自然审美观、老庄思想对宋齐间书坛形成“自然尚韵之书风”的影响及王献之“婉转妍媚”书风的树立;第三章旨在介绍梁武帝摒弃“妍媚”之王献之书法,推崇“浑然天成”、“古雅有余”的钟繇书法的情况;第四章叙述梁武帝借“王”推“钟”,适得其反,体势居间的王羲之书法反而复盛。本章对王羲之性情修养、为人处世、创作心态,所受思想,审美追求以及其书法的字形、气韵、风格、力度等方面叙述,分析“中和之美”的体现;第五章是叙述齐梁书风的历史成因。从齐梁书家风貌、王氏家族与萧梁地位的消、长,书法功用演变规律、“今古文体”之争等政治文化现象,分析齐梁书风重“中和之美”的历史成因。第六章主要探讨书法“中和之美”的借鉴意义,阐述“中和之美”对书法创作、书家人品培养之影响,以说明书法“中和之美”对于中国书坛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了解六朝时期书法史,理清六朝书法美学的发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通过对王羲之“中和之美”的书法促成齐梁时期书风转变的论述,深入讨论“中和之美”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上的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关于人性的研究和探讨,对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情感主义理论是休谟哲学,特别是其人性学说中最具特色、
由于文化因素的复杂性和不易把握性,正统经济学多将文化因素看作是经济的外生不变因素。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新制度经济学派提
新时期的科学传播模型是在科普信息化背景下,通过对科学传播要素的分析和总结,综合信息技术和传播现状的变化,来构建科普信息化背景下的科学传播新模型,探析科学传播内涵。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也带来了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规律。因此,在当下的科普信息化背景下构建传播模型是对科学传播体系的丰富与发展。首先,本文在细致探讨了科普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梳理了从科普到科学传播的范畴演变、信息与信息化的各自
本文根据种子与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现代化农业的关系总结了目前我国种业发展现状,根据国家对发展种业、发展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大农业的部署,总结了把北大荒种业集团打造成一
民族是个体的延伸、“自我”的扩展,它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跨越。民族是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得以发生的前提和外在条件,对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来说,作为载体的民族必须时间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化学教学效率较低,那么初中化学教师要如何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效率呢?本次研究建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
期刊
鲍桑葵将丑列为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足见他对丑的重视。本文将查看基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传承,鲍桑葵对丑进行的自觉讨论。鲍桑葵认为在一个具体的和有因果关系的过程中,单纯的否
基于Langston叶栅的数值计算结果,详细分析了原始模型尾缘端区的流动特征,设计了一种新型端壁造型并对其进行优化,将新型端壁模型与原始模型的流动现象进行对比评估,并深入讨
王锡阐处于明清交替和西学东渐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西方历法受到官方和大部分儒者的推崇,而中国古代历法则受到批评。王锡阐拥有深厚的儒家功底,通读儒家经典,在蛮夷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