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医生制度创新是中国医改的一个重要基础,它着力于解决中国医改的三大基础性问题。即如何构建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实现"社区首诊、双向转诊、逐级诊疗"的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由供需失衡导致的"看病难"问题和过度就医导致的"看病贵"问题。同时如何适应我国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状况,突破目前防治分离的传统服务模式,真正做到防治结合,从而整体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互联网医疗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互联网成为我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要素之一,能为家庭医生的诊疗能力提供强大的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和技术性指导。新技术的发展,实现人的数字化能力与数字资源的无缝集成与利用,建立人与计算机系统之间更为紧密、更富成效的伙伴关系,提供了"人机协同"的可能性,可以让家庭医生得到前所未有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帮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家庭医生甚至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得外部信息系统和其他高水平医生的实时指导。在医疗卫生领域,家庭医生是最适宜也是最需要开展"人机协同"研究的对象。家庭医生的性质和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让家庭医生在处理问题方面不同于专科医生。家庭医生往往"单独作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在物理空间中形成与同事的协同配合和技术支持。家庭医生面对的问题也是点多面广,相应的,对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也是要具备足够的宽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增加深度提升精度。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家庭医生的"人机协同",对于提升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内较少有研究关注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家庭医生制度演变过程和归纳国内部分地区家庭医生试点情况,系统介绍了家庭医生制度实践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从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家庭医生制度的构建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多源流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我国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和政策出台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定性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合肥市包河区和蜀山区内家庭医生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归纳总结了家庭医生的实践运行情况。结合文献分析,对影响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建设的隐性变量进行构建的测量,对相关关系和作用进行回归分析,对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研究结论。在对家庭医生服务能力隐性影响因素的论证下,结合对我国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进行的分析和对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所指向的服务能力,在人机协同理念指导下,提出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提升的意见建议和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