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Space and Limitation of Text Interpretation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er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第一步是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提这样一个问题似乎是有益的:为什么文本可以被阐释?或者说文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被阐释?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涉及了文本的理解问题。这篇文章拟就翻译过程中文本阐释的空间与局限进行探讨。 作为一门研究理解本身的学科,阐释学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给了翻译过程中文本理解的研究许多有益的启发。 文本是在阐释中生成的。文本的生成需要三个条件: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图和读者的意图。这三者在文本阐释的过程中产生作用,而文本阐释过程其实就是文本和读者二者视域的融合过程。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阐释学的循环。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视域融合度标志着文本阐释的有效性。因为读者的视域总是被由文化而产生的公共视域所操控,文本阐释实际上就涉及三个要素:文本视域,读者视域和公共视域。文本阐释的空间与限度也是由这三者决定。 文本阐释的空间首先是由文本视域中“不确定的点”和这些点之间的“空白”决定的;作为视域融合中关键要素的读者视域为文本视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其发展变化也为文本阐释提供了新的空间;虽然公共视域通过读者视域发生作用,但其因文化的差异而不同,而且也是发展变化的,这些都给每个历史时期的文本阐释提供了空间。 文本阐释的局限首先也是由文本视域所决定的。因为它要求所有的阐释都必须在文本提供的范围内展开;读者视域的有限性使得每次实际的文本阐释都不可能完整的再现文本的视域;公共视域对文本基本意义的决定性使得任何与之矛盾的文本阐释变得无效,因此,文本阐释是被公共视域限制的。 我们所得的结论就是一个文本召唤读者多样的文本阐释,但这种阐释又是有限度的。读者和文本的每次相遇都会产生一种理解,但不是每次相遇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一即,不是每一种文本阐释都是合法有效的。无论是文本翻译还是理解都是在对文本阐释空间与局限的不断探求中循环前进的。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是学习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学习的竞争。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
首先介绍了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的含义,接下来阐述了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新趋势,最后介绍了几种桥梁无损检测技术方法及应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有着绵延几千年历史。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有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肩负着传递源语信息、解释源语与目的语所承载的文化差异、促进不同民族
采用经验模式分解(EMD)进行信号分解获取IMF后构建特征向量,采用Elman神经网络进行识别,识别率高,具有可行性.
《女勇士》是华裔美籍作家汤亭亭(MaxineHongKingston1940-)发表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这是一本关于一个美国第二代华裔少女饱经中美文化冲突的心路历程的书。评论家从多种角
人们对于“自主学习”这一概念的日益关注并把它当作一种教育的目标可以追溯到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在社会科学、心理学、哲学等研究领域里的一些重要变化。研究者对于“自主
创作《地狱之门》对雕塑艺术大师罗丹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样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罗丹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地狱之门》并不
在路桥建设工程中,我国投入了不少经费和人力,并给予桥梁设计高度的重视,在施工技术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路桥建设过渡段的施工技术是影响整体工作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将对
在桥梁的施工过程中,预应力加固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桥梁加固的方法,其在施工中简单易行,并且不会影响行车,受力的途径也比较的明确,其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结构的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