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在超过65岁人群中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率为1:1000[1],而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约占所有腰椎管狭窄症的70%[2],是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随着社会跨入老龄化,老年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逐年增多,部分患者由于病史长,基础疾病多,病情重,手术风险高,术后疗效不确切,且费用昂贵,对于手术有一定抵抗,转而寻求保守治疗[3-5]。而目前的保守治疗方法并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思路,疗效不明确,国内外的统计数据显示,一般经保守治疗后只有15%~43%的患者可获得长期稳定效果[6-8]。因此,在保守治疗中,如何依据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与病理特点进行对症治疗,使保守治疗的效果更加突出,疗效更加持久,是目前临床治疗退行性脊柱疾病研究的重点之一。前屈滚腰法作为我科针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创立的独特疗法,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临床效果好,但相关机理尚未清楚,临床上缺乏全面、系统的疗效评价及机理研究。 目的: 前屈滚腰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评价及相关机理研究,探索符合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因病理特点的保守治疗方法。 方法: 将2012年-2013年在我院行保守治疗的符合标准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纳入课题,应用前屈滚腰法进行对症治疗,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分类评价方法进行疗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ODI评分、JOA评分及VAS评分),并作随访研究,观察前屈滚腰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总结归纳前屈滚腰法的治疗特点;探讨前屈滚腰法的临床治疗机理。 结果: 课题纳入病例60例,有效随访58例,脱落2例。其中,男性20例(占34.5%),女性38例(占65.5%)。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8个月,平均4.98±1.34个月。年龄最小50岁,最大70岁,平均62.74±5.20岁。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JOA评分从16.19±3.16分升至18.47±4.75分,ODI评分从61.38±10.52分降至48.64±20.60分,VAS评分从5.02±1.48分降至2.97±1.46分,差异检验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腰骶角从37.45±2.65度降至36.56±3.07度,Cobb角从46.33±3.26度降至45.32±3.11度,椎间孔垂直径从26.22±2.71度升至27.24±3.01毫米,差异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前屈滚腰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腰椎曲度,恢复脊柱稳定性;扩大神经根管,减轻神经压迫;减轻疼痛,改善功能障碍;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手法操作简单,长期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