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和隐喻教学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50025547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在传统理论中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格,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偏离。随着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学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发表,一个科学、系统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始形成并展现在我们面前。Lakoff和Johnson(1980: 3)指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在外语学习中,隐喻也一直都是教学的难点。隐喻教学不仅仅是修辞学习,更是一种目的语认知和思维模式的培养。但隐喻教学受传统隐喻观影响,长期来在教学中仅把它当作一种语言现象,而忽视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概念系统。这一弊端就造成了外语学习者缺乏以目标语的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或者说,外语学习者以目标语的形式结构说话,但却仍然以其母语的概念结构思维。这对学习者掌握地道英语造成了障碍。为了进一步改进隐喻教学,本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隐喻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论文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隐喻研究的历史并简明阐述Lakoff当代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第二部分论述了概念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的促进关系,概念隐喻对隐喻能力、概念流利的影响及隐喻教学的现状和探索新的隐喻教学途径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有关英语专业学生隐喻学习的调查研究。本调查通过对英汉间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的对比,将收集到的隐喻分成4组,选取70名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旨在调查学习者学习不同类型隐喻的困难和概念隐喻对目的语中不同类型隐喻学习的影响。第四部分讨论了调查结果对隐喻教学的启示,并对隐喻教学提供可行性建议,如基于概念隐喻和深层次概念系统的分类学习,加强中英概念对比及将概念隐喻理论融入教材编写等。目前国内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调查学生隐喻学习难点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调查为今后的隐喻教学探索提供一些实证依据,对隐喻教学的建议有利于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与外语教学的结合,使得语言学研究中的前沿理论能较快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其他文献
出于不同的历史、社会、经济等目的,不少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实施了双语教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句法描写和语义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汉语中的“一……就……”句式进行了句法和语义方面的系统考察和分析。 本文首先从历
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文化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发展与融合显现各自的特色。本文试从历史与社会变迁等方面对传统文化在台湾与其它文化的融合及发展加以分析。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关于两者的意义和关系问题尚无定论。不同学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许多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由于对衔接和连贯的不同定义和对比
“中动”一词最早来自于对语态的划分,介于主动和被动语态之间,被称作“中动语态”,即指印欧语系诸如希腊语中一类具有屈折变化的动词范畴,这是语义上的概念,用来指对谓语动
当今中国的外语教学逐渐转变为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的教学,然而就怎样提高交际能力这一问题,人们仍未找到理想的答案。七十年代末期,许多研究者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导致二语学
本文运用认知功能语法中的位移图式来解释“把”字句的原型语义以及隐喻途径。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把”字句的篇章衔接功能和语用功能。本文按照“把”字句的句式结构,将其
<正>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历史料学一词有三个不同的意义。最广义的历史科学是指一切科学,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语言中动词都是最重要的词类,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里对动词选用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库、比较分析、数学归纳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