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低频(LF)和甚低频(VLF)频段探测全闪活动是近年来闪电探测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基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于2014-2015年在广州地区建设的由9个快电场变化测量仪构成的低频闪电电场探测阵列(Low-Frequency E-field Detection Array,简称 LFEDA),针对电场快变化脉冲信号,发展基于时间到达差法的闪电脉冲事件定位算法。基于定位结果,初步研究了闪电起始(简称:IB)特征及其与雷暴结构的关系。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首先介绍了 LFEDA的站网配置包括站点个数、网络布局、数据采集方式等信息。根据LFEDA网络特点,提出了适用于低频电场的闪电定位方法,包括波形匹配,脉冲匹配、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脉冲定位和闪电归类算法。(2)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和人工触发闪电试验对LFEDA定位性能进行了理论模拟和客观评估。前者表明具有较长基线的定位站有助于改善垂直于该基线方向的水平定位精度和沿着该基线方向的高度定位精度。后者表明LFEDA对触发闪电事件和回击的探测效率分别为100%和95%,回击平面定位误差平均值为102m。通过比较LFEDA与广东省电力系统的地闪定位数据发现,两套系统定位结果在平面位置上一致性达0.84。三次雷暴过程中LFEDA得到的放电事件位置能够很好地反映雷暴移动路径,放电事件的高度分布能够体现出雷暴主要电荷结构的分布特征。另外,通过单次云闪、地闪的定位结果发现,LFEDA能够描绘闪电发展形态。(3)本文共挑选1066个具有明显向上或向下发展的闪电起始阶段样本。其中829个样本初始先导向上发展,237个样本初始先导向下发展。向下发展的IB起始高度普遍低于向上发展,平均值分别为6.8km和8.4km。向下、向上的垂直平均速度分别为3.3×105m/s和2.6×105m/s。随高度变化的IB特征分析表明,IB起始位置越高,IB速度、脉冲频率越小,但IB步长越大。IB与雷达回波的对应关系表明,闪电起始位置主要位于回波强度30—40dBZ区域。(4)以35dBZ顶高大于等于8km的区域作为指示8月7日雷暴单体对流核心区。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核心区内IB向上发展的起始位置高度大于对流核心区外(8.8km vs 7.5km)、对流核心区内向下发展的起始高度小于对流核心区外(6.6km vs 7.3km)。对流核心区内外的起始速度变化规律与起始高度分布特征相反。IB过程垂直方向的传播距离都表现为对流核心区内偏小,对流核心区外偏大(向上发展:2.1kmvs2.3km;向下发展:1.9kmvs2.3km);向上、向下发展的IB仰角表现为对流核心区内偏大,对流核心区外偏小(向上发展:61.6°vs57.8°;向下发展:59.5°vs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