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先行成分间接回指词的关联描述法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6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接回指是指称现象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其指称对象的确认必须依赖与先行词"搭桥"才能完成.对于双先行成分间接前指词的确认,尤为如此.听话人必须从前文出现的两个名词短语中选择恰当的先行词,才能完成"搭桥"这一步骤,进一步确认回指词的所指.间接回指词,特别是双先行成分间接回指词,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推理的必要性.听话人必须进行一定的推理,通过"搭桥"这一步骤进一步辨认间接回指词的所指.(2)语用性质.间接回指是语用现象,而非单纯的语义现象.过去阐释间接回指现象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一些:(1)包含理论(2)框架理论.同时作者将文章中需要探讨的双先行成分间接回指现象分为三类:(a)间接回指词与其真正的先行词之间存在符合常识的关系.(b)间接回指词与其真正的先行词之间不存在符合常识的关系.(c)间接回指词与其两个先行成分之间的关系都符合常识.总体而言,过去这些理论最大的缺陷在于不能照顾到双先行成分间接回指词的第一个特点,即展示推理是如何进行的,而且对于因语用需要而产生的另两类例子解释力也较弱.事实上,双先行成分间接回指词的使用和理解应当是一个语用现象而非纯粹的语义现象,这牵涉到语用原则的使用和语境的选择,而传统理论在这方面的并未详述.为弥补过去理论的缺陷,作者采用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特别是关联的交际原则,引入"以相关为取向"的阐释框架,即对于间接回指词的准确理解应能促使整个句子取得最佳关联.采用"以相关为取向"的阐释框架完全可以解释以上三类双先行成分间接回指的语用现象,并清楚地展现听话人理解间接回指词时所进行的推理和"搭桥"过程.运用关联的交际原则阐释双先行成分间接回指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选择具体的语境对间接回指词进行阐释时,往往是从最可及的相关百科知识开始,而对于句子特定效果的预测有时会显突可及性较低的语境假设,使之为恰当解释间接回指词服务,从而产生最佳关联.(2)在具体阐释过程中,双先行词间接回指成分的确定往往能够加强或否定脑海中存在的旧假设,从而产生一定的语境效果,进而产生最佳关联.(3)听话人在理解双先行成分间接回指词的推理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条"搭桥假设",将间接回指词与其真正的先行词联系起来.(4)听话人往往是在读到间接回指词,甚至整个句子之后才开始对其进行阐释.(5)"以连贯为取向"的阐释框架并不能像"以相关为取向"的阐释框架那样,为双先行成分间接回指词的解释提供统一的框架.当然,使用关联的交际原则解释间接回指现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该原则在判断最佳关联时并未给出量化的标准.同时,例子也多为引用他人的.由于缺乏合适的语料库及分析软件,文章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搜集及分析工作,只是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句子.此外,该文中所举范例仅仅局限于口语中的单句或对话,并未将书面语考虑进去,因为这并非该文的重点.
其他文献
2013年,当代著名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再一次受到世界的关注。她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手法将短篇小说推向了新的高度,她平实的语言和深邃的道理把读者的目
在作为外语的英语学习中,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阅读是一个读者运用以前的知识,积极地从阅读材料中构建意义的交互过程.然而,很多年来,阅读一直被认为是单方向地从课文中
随着语篇分析的兴起和发展,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对语篇连贯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作为构成语篇衔接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话语联系语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的关注.二十
该论文作者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的概念及人际功能理论分析研究了英语教学中的课堂会话.作者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来交流获取信息,同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在
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法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控制力也在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的权益,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急端.作为司法程序中的一个重
双语词典编纂历史悠久,时逾千年.中国的汉英词典编纂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西方神职人员编纂时期(1815——1911),国人草创时期(1912——1977),国人自编时期(1978——).目前,国
近年来的文体学研究真可谓是突飞猛进、硕果累累,而且各种相关学科相互结合,使不同的文体学派应运而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派别都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不少文体学家总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