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研究的核心主题;课堂教学是提升有效教学的关键。“外教社杯”教学大赛,作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展示当前外语课堂教学样态的创新形式与重要举措,近年来已成为外语学界令人瞩目的教育盛事。这不仅为全国优秀教师提供展示才华,与同行、专家交流互动的对话平台,而且为系统研究以“有效教学”为关切点的常态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拟态样本”(Mimic Sample),成为剖析日常教学行为背后教学信念与运行机制的重要研究素材。本论文选题缘起于个人参赛经验、课堂观察与理论思索,是在对话哲学框架下以“外教社杯”教学大赛为研究视点来系统探讨外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形成机制。本研究基于对教学大赛对话性实践品质的理解与阐释,首先从对话的微观视角探寻影响语言课堂对话教学的核心功能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对话教学的“超语言”限制条件,从而为有效课堂教学对话实践与师生互动提供理论解释与行动参照。此外,为进一步推进“大赛课”与“家常课”的可持续性对话,本研究还从对话的宏观视角探讨了有效课堂教学的深层运作机理与长效运行机制,为强化“舞台教学”对“常态教学”的有效辐射提供认识论启迪。但是,教学大赛作为探讨“有效教学”的创新形式或“新生事物”,外语学界对其有效性价值判断存在各种不同看法或“成见”。对这些观念的呈现、梳理、质疑和重新认识是本文论述的起点。为此,对教学大赛进行本体论考察以揭示其原有的、可能被忽视的功效与问题,进而提出对话视域下教学大赛对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成为本研究顺利展开的基本前提。 “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为充分展示外语教学创新实践、深度推进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了多维对话与互动平台。大赛教学因其有别于常态教学单纯的“任务性”运作,涉及教学实践的多元价值负载更易凸显其教育、教学的主体性特征,因而具有教学研究的多重功效。本研究发现:教学大赛对促进有效教学至少具有三种功能,即教学创新展示功能、教学探讨交流功能与教学愿景塑造功能。可以说,大赛教学“拟态课堂”的精彩演绎是执教者个体经验智慧的理性提升与艺术凝练,虽有僭越常态教学的“纯粹”、“质朴”之虞,但这种被赋予了人造色彩的符号化“真实”,是一种“幻镜式自我”被精心雕琢过的真实,具有高度的“理想自我”职业认同感,因而比客观存在的真实更有意义。用专业眼光看大赛教学必须超越感性的审美评判,不能盲目拒绝,需要深度反思。事实上,大赛课堂教学就像一个“万花筒”、“透视镜”,能把潜隐于常态课堂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生动呈现、聚焦放大,为探讨外语课堂中师生交往与共同成长提供极具现实意义的对话主题与教学研究课题。 外语教学研究需要“对话”。长期以来,“费时低效”一致困扰着我们的外语教学。事实上,当前许多“低效”、甚至“无效”教学,可能大多是由于我们在用泥瓦匠的思维、铁匠的工具做着木匠的活,虽然大家都在用心地建构语言教学的大厦。我们认为,外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人人所从事的研究乃是“一头大象的不同部位”。为了能对事物本身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与洞悉,需要我们采用对话视角,从“实体思维”转向“关系思维”,以过程为导向进行整体观照,这样才可以防止单靠“一根筋”的热情蛮干,同时也能避免一种常见的学术研究尴尬:当有人指出问题时(point a finger at a problem),我们有时可能是过多关注“手指”(finger)而忽视“问题”(problem)本身。对话哲学所秉持的“对话思想”及其“关系思维”成为贯穿本论文研究的主线。本论文研究的缘起、背景与大赛教学的对话性特质决定了本论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外语课堂教学研究的“解释性范式(话语分析)”(Ellis2012),通过对大赛课堂多元主体间的互动观察,从“对话”的宏观与微观视角对大赛教学的本体功能及其核心关切——“有效教学”进行新的意义阐释与价值重构。但为了克服“思辨研究”的内在缺陷,还同时运用“实证研究”中量化与质化手段,如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跟踪访谈等进行多角验证,以期更为客观、公正地洞悉有效教学的本质。 我们基于对外语教学大赛的有效对话教学系统研究及其个体教学实践反思,形成以下主要观点: 1)关于语言教学的本质看法。语言教学的本质是思维对话,而思维教学的荒芜已成为传统外语教学的痼疾。课堂教学缺少思维动力是师生对话难以实现深层互动的关键问题所在。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观念是行为的支点,对话则是撬动言语行为的杠杆。如果学生没有经历过深度交流所引发的自觉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长出个人观点,就不可能体会到受教育的乐趣,因而也无法展开真正有效的语言教学。 2)关于语言教学的有效性认识。有效的语言教学意味着以语言为媒介的教学能够给予学生触及心灵(heart&mind)的影响,是关涉学习者个体生命教育内涵、能够促进言语主体精神建构的深度对话与行动言说。语言对话教学作为“超语言”事件要体现应有的教育深度,其人文性、思想性、社会性需居于工具性之上。只有当语言不单纯被看作工具时,才能真正实现其深层教育价值、彰显其生命意义:语言成了我们更加明亮的双眼、更有分量的大脑;当语言教学不只是被视为一种工具教育时,语言就成为人与世界的纽带。通过对话体会语言的内在意蕴,更容易唤醒人的自由意志与创造精神,这种教学方能复归教育本真。 3)关于有效教学的师生发展观理解。对话视域下有效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学有成效,而有效教学的着力点则是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落后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先进的学习理念与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对话教学中人的发展观超越了以往教师/学生“中心”的二元对立,倡导从“中心”走向多元,从“独白”走向“对话”;同时也积极期待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更多从“拟态”走向“常态”,从“书斋”走向“田野”,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师生有效互动,让彼此走向更深层次的自我。 本论文的第二、三、四、五章构成了该研究论述的主体内容。 首先,在核心概念处理上,本研究借鉴“对话”的辩证思维进一步拓展了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参见第二章)。基于以往文献考察,我们除了关注语言教学的“效果”(结果与目标的耦合度)与“效率”(结果与投入的耦合度)等内在效度研究外,还凸显了有效教学中“效益”(结果与期望的耦合度);“效能”(结果与能力水平的耦合度);“效应”(结果与反响的耦合度);“效用”(结果与价值体验的耦合度)等外在效度的深层价值取向,以突破对“有效性”理解的“技术化”、“功利化”和“单一化”认识局限;此外,本文还指出“有效教学”概念自身的层级结构及其内在转化关系:即表层的“有效教学形态”、中层的“有效教学思维”与底层的“有效教学信念”。特别是指出了底层的有效教学信念具有“形而上”的元认知调节功能。只有不断推进教师个体已有信念体系的不断改组、重构与升级,才能做好有效教学的“顶层设计”,从而为有效的语言教学奠定认识论基础。 其次,在理论视角选择上,我们发现“对话思想”更能促进主体意识重建,利于达成以上这一目标(参见第三章、第四章)。本研究通过对对话哲学的思想渊源与发展路向的初步梳理,基于已有的文献分析,针对对话教育情境中主要对话范式归纳总结出基本对话原则,为有效对话教学展开提供实践理据与行动参照(详见第三章)。大赛教学为对话思想观照有效教学提供了多维互动平台与价值检验场域。为了系统探究课堂语境下的有效对话教学,我们基于以往研究及其本人所做的课堂观察与跟踪访谈,发现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因素主要有:相互尊重、彼此倾听、悬置判断、保持开放心态和进行问题驱动等。此外,在方法上本研究尝试打破传统的外语课堂话语分析(CDA)坐而论道(“armchair”theory)的形式化研究范式,借力于我国中小学语文名师课堂上(优质教学公开课)鲜活而卓越的师生对话实践经验,基于两类同属语言教学课堂互动语料的平行对比分析,厘析出5种相应的有效对话策略:跟进提问、专注倾听、情境想象、动态资源开发与批判性反思。 但是,对话教学作为“超语言”事件,仅有“有效对话策略”而不厘清其在深层结构中的话语权利关系及其相应的对话张力等是无法达成有效教学最终目的的。为了把握有效对话教学的精髓,本研究还就现代教学论中关于“深度教学”聚焦点的相关讨论为对话教学进行较深层次的师生互动构建适切的课堂话语环境建基打底。我们通过文献研究、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等手段进一步厘清了支撑对话教学有效运作背后的几个具有二元对立关系的核心组队概念:语言知识教学vs.思辨能力培养;教师话语权力vs.学生主体意识;基于“会话”的课堂问答vs.“对话”驱动的师生交往。通过对这些组对关系的辩证分析、动态平衡与合理干预,我们初步拟构了语言课堂教学对话分析(Pedagogical Dialogue Analysis)的理论框架(内容涉及教学对话的功能要素、对话策略、对话焦点、对话张力等),为有效的外语对话教学提供研究脚本与分析构架。至此,日常教学课堂语境下的有效对话问题似乎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 其实不然。 作为主体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对大赛“离场”后有效课堂教学的长效机制进行了专门讨论(参见第五章)。据以往的文献梳理与现有的课堂观察发现,许多对话教学的课堂互动探讨往往局限于师生对话的“在场”研究,对有效对话教学的深层机理与发生机制缺乏理性追问与系统探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教学大赛的本体功能分析中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是有效教学的主导因素,有效教学取决于有效教师。为推进大赛“舞台教学”与“常态教学”的可持续性对话,发掘有效教学的深层动力源,本研究还借助大赛对话平台构建了旨在通过教师发展来提升有效教学的长效工作机制:即经验转换机制、动力生成机制与制度保障机制等。但在本部分论述的结尾处特别指出,大赛教学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与自为性。因此我们倡导开展外语教学的“学术研究”,鼓励教师通过对个体实践的自觉反思与经验书写(反思与写作也是一种深度的自我对话)来重塑自己的学术生命,不断“漂洗”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最终让其沉淀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与价值追求,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对话视域下日常外语教学实践中有效课堂教学“如何让精彩得以继续”的现实问题,也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外语教学及其教师发展提供方法论参考。 可以说,对“有效教学”的探究,将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对话。其间,我们必然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而深感任重道远,但在吁求教育变革、重构教学现实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率先走向我们希望看到的变化。就本研究的核心关切而言,可以预见,从“大赛课”走向“家常课”亦将是一段充满艰辛的漫长旅程,但只要心中有一颗信念的种子,就能时刻聆听到“理想自我”的召唤,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就有了不断引领我们前进的灯塔。当我们通过不断自我反思,将有效教学的核心概念、发展内涵与生成路径还原到对话思想浸润的理论与实践背景下加以分析时,就能更好地揭示有效课堂教学的对话意蕴以及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从而使我们对有效课堂教学以及我们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言说方式与身份认同产生更为清晰与深刻的理解。对话精神将为深度推进有效教学、积极展望教师成长的不同路向提供“原点”思考与实践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