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在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运用样线调查法、样点调查法、粪便分析法、无线电遥测方法和红外相机监测方法对陆生野生动物的多样性进行监测研究,分析研究了保护区食肉动物足迹与粪便形态和红角鸮繁殖习性,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得出如下结果:1)本区哺乳动物42种,隶属于6目15科31属,其中啮齿目为最大目,有4科19种,占总科数的26.7%,占总种数的45.2%。发现本地区新分布哺乳动物6种,其中包括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种为猫科兔狲(Otocolobus manul),其它5种,分别为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以及北社鼠(Nivinerter confucianus)。2)获得了保护区9种食肉动物的足迹和粪便形态辨认特征。3)无线电遥测和红外相机监测结果都显示10:00-15:00之间马鹿活动频率较低,夜间活动较频繁。4)本地区调查到鸟类235种,隶属于19日50科121属,占全国已知鸟类的17.7%,其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3种,国家Ⅱ级保护的有35种。属于中国特有种的鸟类有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山噪鹛(Garrulax davidi)、山鹛(Rhopophilus pekinensis)、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等四种。研究期间发现保护区鸟类新分布2种,为白腹毛脚燕(Delichon urbica)和毛脚鵟(Buteo lagopus)。5)红角鸮窝卵数为4枚,育雏期至少为20天。巢址选择时领地性不明显。第一只雏鸟孵出后,其余卵的孵出迟于其数日,该雏鸟由于竞争减少,生长速度和体型大小均优于同时期其他雏鸟。6)本地区共调查到两栖爬行类11种,其中两栖类3种,属于1目2科2属,爬行类8种,隶属于1目2亚目3科6属,两栖类占全区两栖动物种类的37.5%,爬行类占全区爬行动物种类的29.6%。发现内蒙古蛇类新纪录—双斑锦蛇(Elaphe bimacul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