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恋是亲密关系中情绪、认知、行为的重要调节因素,它影响了个体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和加工。高依恋回避个体在童年期因为照顾者重复、持续的低回应、低支持和拒绝等负性的依恋相关经历形成了负性的他人表征,并通过防御性的策略形成了积极的自我表征,他们认为向依恋对象寻求亲密和支持是无效的甚至危险的,因此他们否认自己有依恋的需要,不愿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并寻求自我独立,目的是为了不让自己感受被拒绝的痛苦。当需要提取过去的负性记忆时,高依恋回避个体为避免再次感受心理疼痛,会使用事后防御策略抑制已编码的压力性信息的激活和可接近性,导致提取失败,保持依恋系统的低激活状态。虽然研究者普遍认为高依恋回避个体的事后防御策略会导致对依恋相关信息的记忆亏损,然而现有研究结果却存在两大分歧:第一,从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角度来看,依恋理论认为高依恋回避个体的事后防御策略可以以一种习惯化的图式加工方式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动运行;而有的研究却提出事后防御策略是一种控制加工策略,需要有意识的认知努力。同时,前人试图采用行为学方法从内隐及外显两个意识层面研究高依恋回避个体的记忆提取特点,发现高依恋回避个体的记忆亏损在内隐及外显层面均存在,且不受奖赏动机的影响,然而仍无法明晰依恋回避个体在两加工阶段的机制差异。第二,从回忆结果来看,既有研究发现高依恋回避个体回忆更少的依恋相关正性信息,又有研究发现他们与低依恋回避个体没有显著差异。依恋理论表明,高依恋回避个体在亲密关系中不仅担心被拒绝、遗弃等负性信息,还拒绝亲密感,保持情感独立,而依恋相关正性信息包含的亲密信息对于他们来说应该也归为压力性信息的范畴,他们应该会抑制该类信息的提取,这些不一致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基于Bartholomew的脆弱/积极自我表征梳理依恋回避影响记忆提取的加工机制。Bartholomew认为高依恋回避个体用两套矛盾的内部工作模式来抑制依恋相关负性信息的加工,其中在自动加工阶段,脆弱的自我表征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依恋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负性信息更加警惕,表现出负性偏向的图示驱动方式;在控制加工阶段积极的自我表征促使他们采用去激活策略保持依恋系统的低激活状态。Bowlby的内部工作模式也提出了记忆的双加工理论,在内隐层面运行的内隐再认或情景性脚本和外显层面的语义或情景记忆的加工。因此,本研究假设在自动加工阶段或内隐层面,高依恋回避个体的脆弱自我表征会促使他们提取更多的依恋相关信息,而在控制加工阶段或外显层面,高依恋回避个体的积极自我表征使得他们采用事后防御策略抑制依恋相关信息进入意识层面。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探究依恋回避个体在外显图片再认时,事后防御策略在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阶段的有效性及抑制的刺激类型;并进一步验证高依恋回避个体的事后防御策略在内隐再认中的有效性,及对依恋相关图片的内隐再认特点。在威胁情景启动后,分别记录学习-再认范式和连续再认范式中高、低依恋回避个体的脑电活动。结果发现:(1)在外显再认的自动加工阶段,高依恋回避个体无法采用事后防御策略抑制对依恋相关图片的熟悉性再认,相比低依恋回避个体,早期新旧效应的脑区分布更广;内隐再认的结果与其一致,高依恋回避个体的重复效应显著大于低依恋回避个体。(2)在外显再认的控制加工阶段,高依恋回避个体可以有效的使用事后防御策略抑制对依恋相关图片的意识性提取,导致晚期新旧效应的缺失和更低的正确再认率;(3)高依恋回避个体对依恋相关正、负图片的再认机制具有相似性,再认机制均符合“警惕-抑制”的两阶段加工模型。即在图片再认的自动加工阶段或无意识水平,对学习过的依恋相关图片更加警觉,在识别后能优先进行自动匹配;而在控制加工水平,采用事后防御策略自上而下的抑制对依恋相关正、负图片的提取。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的探讨高依恋回避个体事后防御策略影响再认的加工机制及对依恋相关信息的抑制,验证依恋理论中有关记忆加工策略的核心假设。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回避型依恋个体的咨询、辅导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威胁情景启动下,从记忆提取的自动-控制加工阶段性探究事后防御策略的在各阶段的有效性;探索性的把ERP新旧效应和重复效应引入依恋回避与记忆研究领域,把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加工机制在脑电指标上进行比较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