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的智慧》为林语堂文集之一,共分十一章。林语堂从四书五经中精心选取内容进行翻译,组织材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系统呈现孔学思想。作者以诗意雅致的文字,于风趣睿智中为读者解读经典,但由于孔学经典思想深刻、语言隐晦,无论在内容还是语言形式上都对翻译工作造成了很大挑战,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翻译功底与文学素养,采用合适的策略来翻译。在对译文进行评价时,传统的“忠实”翻译标准也很难付诸实施。解构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法国,后来被引入译学研究。解构主义通过提出“延异”、“踪迹”等概念,指出意义的不确定性、不可终极性以及文本的开放性、互文性。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二元对立进行解构,通过引入“后续生命”等概念,探讨了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同时对作者的权威提出挑战,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大大提升了译文和译者的地位。该理论还就什么是“确当的”翻译进行讨论,颠覆传统的翻译“忠实”观。本论文以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林语堂在《孔子的智慧》中对文化典籍的翻译。首先,论文对文化典籍与林语堂的译文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林语堂的翻译不是简单重复原文,或是试图固定一个唯一正确的意义,而是注重词语的开放状态,在不同的语境中寻找相对固定的意义。林语堂对翻译材料的选择和对中国文化元素的保留体现了原文与译文之间共生和互补的关系。其次,论文结合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研究发现,林语堂在语义、句法和修辞等层面进行调控,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译者不再处于从属地位,而是创作的主体。最后,文章探讨了林语堂在翻译中如何通过平衡“经济原则”中质与量的准则来实现相对“确当”的翻译,以期为文化典籍的翻译带来一定启示。作为翻译研究领域的新思潮,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从新的视角在哲学层面上探讨了翻译问题,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对翻译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