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频繁动地对法定准备金率进行调整,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使用。在2006年到2012年的6年时间里,存款准备金率有多达37次变动,平均每两个月便会进行一次调整。与此同时,众多西方国家却币在逐渐转向以利率为操作目标的操作机制,存款准备金制度调节货币供给的功能大大减弱,很多国家已经不再将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常用工具,而是作为保证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和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政策工具。为何我国的法定准备金政策的使用与国际趋势相反?我国的准备金政策又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本文将分别以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的方式对着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以及基本理论进行介绍,然后通过对国外和国内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对比,分析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制度与经济环境上存在的不同,解释我国央行之所以将准备金政策作为日常调控手段的原因。在明确准备金制度作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之后,本文利用2006年1月至2012年5月的月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探究存款准备金对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货币供应量及经济增长目标的影响效果。最后,根据国际比较的结果以及实证分析的结论,进一步研究我国准备金政策的制约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的框架结构大致为: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研究方法等问题;第二部分理论介绍,简单介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基本原理以及准备金制度的优缺点和调节作用等;第三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际比较分析,通过对美国、欧洲、日本以及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程的介绍,揭示我国将准备金制度作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原因。并具体对各国的准备金制度的设置,如管理对象、存款准备资产结构、计提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第四部分对我国2006至2012年间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具体的政策效果;第五部分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研究基础上,对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优化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