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所生活的战国中期是一个在思想上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学说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儒家和墨家早已成立,并在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思想领域中发生着重要的影响;老子所开创的道家传统也似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从“黄老”以及杨朱思想的流行就可以看得出来;法家以其重耕战的理论适应了君主和时代的要求,在各诸侯国的朝廷中大都占据了主导的位置;被称作名家的惠施、公孙龙等也活跃在这一时代,围绕着一些概念和命题施展着他们思辨的智慧……庄子在这众多的思想家中异军突起,在其哲学中首次突出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这种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之前哲学思想,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基于对儒家学说的反省。因为在《庄子》书中我们常常能发现思想对话的痕迹,因此,将其哲学置于一种比较的视野之下,将更符合庄子本人的思想面貌,并且比较的视野将会带来一系列其他的益处,这将有利于我们弄清庄子到底面对何种问题,以及将其所使用的概念清晰化。本文根据内容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从庄子的哲学表述方式入手。庄子哲学的特点是用寓言来表达其思想,司马光在《史记》中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而庄子所面对的其他思想上的对手也是以在寓言中的出现来形成与庄子本人的对话关系的。在《庄子》的寓言中出现的人物很多,有儒家的孔子,有名家的惠施,还有列子、宋荣子,以及老子……而在这些出场的人物中,又以孔子的形象最为突出,这说明在庄子哲学的对话者中儒家占有其特殊的位置。通过比较内篇、外篇孔子形象的不同,可以对内、外篇的分判提供一个文献方面的支持。而通过对《庄子》中孔子形象与早期儒家经典中孔子形象的对比,则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庄子哲学所面对的对手,这一章是全文展开的背景。
第二章将在第一章的结论中展开,对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做一个总体的比较。所谓总体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倾向,也可以说是哲学的大宗旨、大方向问题。这种哲学倾向通常是哲学家本人对人和世界关系的一般看法,如第一节中提到的全生与用世,第二节谈到的不仁与仁,第三节的齐与不齐等等。这种儒道的一般精神差异比较将使我们对两种哲学有一个总体把握,也使得我们对两种哲学的界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为我们第三章具体范畴间的比较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我们将通过对两种哲学的比较进入到庄子哲学的实质内容中去。从具体哲学概念的比较中,对整个庄子心学体系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陈鼓应先生在《庄子(内篇)的心学--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一文中论说道:“‘心’在《孟子》中出现120次,在《庄子》中则出现180次,孟、庄的心学在这一概念出现的频率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孔、老以较为素朴的方式偶尔谈及‘心’,直到孟庄时代才各自发展成独特型态的心学,而汇成一股以关怀生命为主题的时代思潮。”这一论断使得从孟庄各自的心学视野进行比较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本章将从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三个方面全面的解析庄子哲学中最为核心的“心”的概念,其中第二节的“心和形”问题,将作为第一节讨论的“良心与大心”问题的延伸,可以将其归入到本体论的部分。从中我们会看到基于对“心”这一概念在本体论上不同理解和认识,将导致两种哲学产生各自独特的方法论,并将人的最高境界引向截然不同的领域。这种结构方式,不仅可以照顾到比较的全面性,也使得庄子心学思想的完整性可以得到突出。因此,这一章也是全文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