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总体上呈现出了“四高一低”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增长、高储蓄、低消费、高投资以及近期出现的高外汇储备。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特别是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危机的挑战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被迫做出了必要的调整,作为日益融入全球经济成为世界进程中的一部分的中国当然也不能例外。然而改革年代中国宏观经济所呈现出的这些典型特征是否合宜?其成因何在?如果不合宜,其目前的不适程度又如何?我们又将如何选择未来调整的时机、路径和强度?所有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首先对改革年代中国宏观经济所呈现出的典型特征进行了梳理,对国外有关宏观经济总体特征的若干程式化事实进行了总结,并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储蓄率的决定、全球储蓄投资平衡以及外汇储备激增四个视角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介,初步形成了对中国宏观经济总体特征的一个基本判断。接着本文对改革年代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了“四高一低”的合宜性、成因、影响和调整问题。关于“四高一低”合宜性的考察,主要是基于经济体制转型分析视角对中国经济总体特征所进行的理论分析。包括对中国社会最优的投资率、消费率、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率以及社会最优储蓄率的测算;基于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出口依赖度的测算;基于金融稳定框架对中国社会最优储备水平的分析。关于中国经济总体特征“四高一低”成因的分析,重点关注居民、企业和政府分部门的储蓄行为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份额的变化对国民储蓄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的影响。从开放视角对实际汇率到资本积累再到高储蓄率以及高经济增长机制进行的探讨。通过发展一个包含金融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阐释了以银行部门效率改进为代表的金融发展是如何通过增加资本支出,加速资本形成和投资的,并从金融深化、资本积累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角度考察了金融发展对中国储蓄投资转化的影响并分析了导致中国形成高投资的原因。对东亚地区的储备激增原因,则基于竞争性储备理论进行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理论解释并提供了相关的跨国经验证据。关于中国目前宏观经济总体特征现状和影响的分析,则主要运用开放宏观经济内外平衡理论和政策分析框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开放背景下将对我国储蓄投资失衡分析从静态拓展至动态分析,考察了改革年代中国经济内外平衡状况的运行轨迹,分析经济运行方向的变化与经济政策的联系。主要包括从省际视角对Feldstein和Horioka假说在中国省际间适用性的验证和基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运用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中国经济的出口导向型特征所进行的重新探讨。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再平衡和内外调整的分析,主要包括对短期的估值效应的金融调整渠道、中期的人民币汇率调整渠道和长期的贸易渠道的探讨,并基于DFG(2005)和Ball (2009)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个实现中国经济再平衡的适用分析框架。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实现中国经济的动态良性调整,已顺利完成储蓄到投资的有效转化的路径,并提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