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然而,在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深入考察之后却意外发现,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整体上尚处在金融供给与需求均不足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之中。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组织形式单一、资本规模偏小和信贷结构失衡等问题;另一方面,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也有因收入水平与经营效益较低等因素而导致的投资性需求缺乏和消费性需求滞后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有“三农”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历史上遗留问题等因素,但是更多的还是出于防范金融风险之目的而在中国农村严格执行的金融管制措施等制度因素,这也直接导致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大量“金融抑制”现象的现实。要想彻底解决由低水平均衡陷阱所引发的“金融抑制”现象,只能是依托金融深化等途径来不断加强和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本文在运用金融发展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沿着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顺序,首先阐述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并通过定性列举金融深化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几个典型化事实,定量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检验二者之间关联关系等来进一步指出,“金融深化是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对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效果却是不一样的”;其次,为了更客观地探究影响效果不一样的原因,本文着重对来自于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三个村庄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科学地总结出不同地区金融抑制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并形成了“带有明显地区差异的中国农村区域金融抑制基本格局”这一基本判断;再次,从中国农村实践出发,重点分析和研究当前中国农村金融深化的主要特征、路径选择、程度测算以及效应影响等问题,试图对中国农村金融深化有一个全面且正确的认识;最后,在构建出作用机理逻辑模型之后,采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对金融深化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总之,在上述分析思路与步骤下,本文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中国农村正处于一种需求型与供给型相并存的金融抑制状态之中,只是因资源禀赋与发展水平的不一,不同地区在金融需求与供给抑制方面有所侧重罢了。(2)通过采用优势因素分析方法可知,一方面,金融深化是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尽管金融深化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关系颇为密切,但是对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效果却是不一样的。(3)从因果关系上来看,金融规模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在短期内是双向的格兰杰原因。但是,长期来说,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很显著。从动态分析的角度上看,金融规模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一种正向的冲击作用。但是,这种冲击效应会逐渐减少,直至最后趋于稳定状态。从相关因素的贡献度上来看,金融规模的扩大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最高,远远大于金融结构优化和金融效率提高所产生的影响。(4)从因果关系上来看,金融结构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无论是短期内,还是长期来说,都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一检验结果最可能的解释应该是农村非信贷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从动态分析的角度上看,金融结构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有一个负向的冲击作用,这种冲击作用需要经过四期才能够得以完全消化,并最终转化为正的促进作用。从相关因素的贡献度上来看,金融结构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直都比较低,这也与农村非信贷市场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较低有关。(5)从因果关系上来看,金融效率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单向的,即金融效率不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金融效率的格兰杰原因,并且这种因果关系还表现得十分强烈。从动态分析的角度上看,金融效率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有一个正向的冲击作用,并且持续时间相对还较长。从相关因素的贡献度上来看,短期内金融效率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并不是很高,大幅低于金融规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但是,长期内金融效率的贡献程度逐渐得到体现,并且自第十期之后有了一个明显的质的变化,进而演变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