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规模空前壮大,在国民济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十一五”期末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就达到65%,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地方超过6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当地民营经济的税收;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还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缓解了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就业结构。民营企业对产业发展、对外贸易、税收及就业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得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加强。有大批民营企业期望通过上市获取更多发展的资金,拓展更多业务渠道,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收到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原因影响,我国民营企业上市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上市融资的困境促使一些民营企业借助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指标等方式,以达到进入证券市场的各种标准。与此同时,一些民营公司在成功上市交易后也可能通过盈余管理等方式粉饰财务报告达到提升公司价值的目的。目前会计盈余指标作为上市公司庞杂信息中最能直观体现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指标之一,因而投资者和相关监管机构均认为盈余指标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是做出判断决策的首要资源。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对使用者至关重要的盈余信息往往受到人为操纵,会计丑闻频频曝光,这引发了人们对公司报告盈余的质量的重视和思考。另据统计数字显示,近三年因信息披露违规而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的国有上市公司占同年国有上市公司总数比例分别为2.15%,1.59%,5.07%;而民营上市公司占同年民营上市公司总数比例为3.16%,3.71%,8.82%。可见,民营上市公司发生信息披露违规情况更为严重。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发现有分别针对ST公司、亏损公司和分行业等视角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研究,以所有权性质为基础的有对国有与民营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差异的研究,但是以上市方式为背景考察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资料较少,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不同上市方式下由于制度安排的差异对民营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本文首先是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环境和发展现状等背景考察了民营公司迫切渴望上市的各种动机。其次,由于盈余信息质量可能涉及到公司诸多的利益相关者,是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核心依据,是金融机构,监管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为此本文拟从民营公司主要选择的上市方式的角度出发,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实际控制人的控制行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及盈余质量内涵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一方面希望从整体上对两类民营上市公司的整体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其中包括民营企业的数量、行业分布及公司规模、业绩等方面比较不同出身的民营上市公司现状,通过以上数据的观察比较归纳民营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另一方面,在理论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以市场反应为基础的盈余反应系数模型来评价公司的盈余质量水平。按照国泰安数据库的分类标准,将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划分为直接上市类和间接上市类两个子样本,利用2006年至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民营公司的盈余反应系数的差异程度,实证研究发现上市方式对民营公司的盈余质量的高低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的盈余质量较间接上市类的高。最后,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